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双师型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及其促进

  发布者:邹善洁    发布时间:2019-06-13    浏览数( -) 【举报】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有一般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也有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有:生理―心理症状、人际关系问题、职业行为问题和职业倦怠等。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我们应在诊断和评价的基础上,从社会体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上来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9/view-9848676.htm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心理素质的一个主要反映和指标,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使其更快地由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因此,我们相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关于心理健康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谈得比较多。究竟何为心理健康呢?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病态,不仅指个体适应生活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根据这一定义,我认为教师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1 对教师角分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顾虑。 
  1.2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①了解师生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②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③与人相处时,尊重、欣赏、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④积极与他人作真诚的沟通。师生关系融洽,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 
  1.3 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进行自我监控。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①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②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③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控制,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④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⑤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1.4 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 
  1.5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的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①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②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③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④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2、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2.1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1.1 心理―生理症状。这一症状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便会引发生理上一些不适应,诸如失眠、食欲不振、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变得易激怒、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对、抱怨的态度。 
  2.1.2 人际关系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它还会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不会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另外,也会产生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等一些问题。 
  2.1.3 职业行为问题。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表现有: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对学生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师岗位,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2.2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分析。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这里仅从社会、职业、个人三个水平来分析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2.2.1 社会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尊师传统对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影响极大。教师历来是很受尊重的。但是,受目前复杂的社会认知因素、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教师的政治地位仍然是比较低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的心理。 
  2.2.2 职业因素。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难以评价,而且往往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大部分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这很可能导致教师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也常常被教师体验到。人们期望教师提供学生高质量的教育,但教师又缺乏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自主权;教师有维持纪律的责任,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权威做到这些。此外,教师的角色过度负荷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成就水平,每个家长都希望教师重视他们的子女,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又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 
  2.2.3 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这些差别的个人因素主要有:①人格因素。不能客观真实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②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改变是消极的或是积极的,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就容易发生。 
  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学校和个人层面综合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能力。 
  3.1 社会体制层面。该层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必要的物质待遇;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荷,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作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另外,全社会都应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3.2 学校层面。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但问题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因此,要切实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必须从学校和个人层面入手。学校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压力源和其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群体支持,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提供更多职前和职中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要从根本上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源,必须调整学校系统运行过程中最本质的成分,尤其把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两者的双主体地位。 
  3.3 个人层面。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通过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时间管理技巧可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都留一定的时间给自己。反思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它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这种反思不仅指简单的反省,还指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