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体系整理

  发布者:谢泽华    所属单位:于都县黄田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数( -) 【举报】

1课 沙皇俄国的改革

课标: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彼得一世的改革

⑴背景:17世纪时,俄国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同西欧相比,俄国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彼得一世渴望改变俄国长期落后的状况。

⑵内容:政治上:引进了西欧的官僚系统,大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沙皇专制权力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经济方面:发展工商业,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允许工场主购买农奴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引进西欧先进科技,发展学校教育,提倡西欧的生活方式等。

⑶影响:彼得一世(彼得大帝)的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俄国的国力改革没有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使沙皇专制统治更加巩固

农奴制的危机

⑴农奴制废除前的俄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一定的发展,但俄国还处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俄国远远落后于主要欧美国家,农奴制摇摇欲坠。

⑵农奴制危机的表现:①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缺乏;国内市场狭小〗;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国内矛盾〖人民起义与暴动不断;新兴资产阶级“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⑴根本原因: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时间和领导者: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⑶内容(措施):改革的中心措施废除农奴制度。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自由劳动力、市场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有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权利农奴可以从地主那里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资金

⑷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性质)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进一步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俄国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为俄国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2课 美国南北战

课标: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南北矛盾的尖锐化

⑴美国领土的扩张:美国独立后,通过购买武装颠覆发动战争手段,大规模扩张领土。到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美国领土的扩张,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剧了南方和北方争夺西部土地的矛盾

⑵南北矛盾:美国北方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双方在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奴隶制存废等方面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其中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南北矛盾的焦点

南北战争

⑴根本原因: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的发展两种经济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⑵导火线:1860年,反对向西部扩张奴隶制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⑶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首先挑起战争,南北战争爆发

⑷内战初期的形势:内战之初,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来看,形势有利于北方。但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弛仓促应战,导致北方在战争中节节失利

⑸林肯政府扭转战局的措施

1862年5月,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宅地法》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中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作用)

为了夺取内战的胜利,恢复联邦的统一1862年9月,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黑奴全部解放,成为自由人,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内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使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黑奴的参战热情迅速高涨,战争形势骤然改观(作用)

⑹转折:1863年,北方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并转入反攻。

⑺结束:1865年,北方军队攻占里士满,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重新恢复了统一, 同时开启了南方重建的进程。内战刚刚结束,林肯就被刺身亡。

⑻性质和影响:南北战争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法等国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南北战争并未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诸多不平等的待遇

⑼对林肯的评价:林肯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受到后人的尊敬。

⑽美国经济的发展: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3课 日本明治维

课标: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幕府统治的危机

⑴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日本当时仍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一些地区产生。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内部(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新兴资产阶级和中下级武士强烈要求改变日本现状,农民和市民不断起义;外部(民族危机):1853年后,日本的国门被美英等国用炮舰打开,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

⒉倒幕运动

⑴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倒幕派的组成: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他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戊辰战争1868年1月,幕府首先挑起战争。倒幕派军队由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又有富商赞助军费,对幕府军进行了坚决反击,伏见、鸟羽大败幕府军1868年5月,倒幕军兵临江户东京)城下,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德川幕府被彻底推翻。戊辰战争的全面胜利明治政府的改革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⑷迁都:1869年3月,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⑴时间:从1868年开始

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政治上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制,把全国分为3府72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取消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军事上模仿西方改革军制,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具有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新式常备军等科技和教育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科技、教育,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用西方先进文化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和落后习俗,提倡欧美生活方式

⑷评价: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它改变了日本封建落后的面貌,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意义)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经济等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政治上催生了近代天皇制和军国主义,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局限性)

4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⒈第二次工业革命

⑴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

⑵主要标志:电力的开发和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主要标志

电力的开发和应用

⑴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⑵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动力)。

⑶1882年,法国的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爱迪生纽约创建第一个火力发电站, 并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不久,水力发电站产生。从此,电力成为方便、价廉的新能源

美国爱迪生发明和改进了电报机、留声机、电灯、电话机、电车、电影机、蓄电池等。他发明的耐用电灯泡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内燃机与汽车的发明

⑴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的奥托创制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制成了汽油内燃机1892年,德国的狄塞尔发明了柴油机

⑵汽车的发明:1886年,德国的本茨发明以内燃机驱动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实行标准化生产。汽车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交通工具

人类飞行时代的开始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的以内燃机驱动飞机飞行者1号”第一次试飞成功。揭开了人类交通运输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飞行时代的开始

⒌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成了电力、石油、电器、化工、汽车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快了世界完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进程

5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课标: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浪潮

⑴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则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⑵表现:19世纪后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欧美国家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许多新兴城市纷纷诞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多,欧美国家逐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

⑶影响:城市化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人们的公共意识增强,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教育的大众化

⑴原因:工业化要求提高国民的素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⑵发展概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些国家已基本消除了文盲中等教育也迅速发展,新的中学纷纷建立,学校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女子中学、中等技术学校等也逐步建立起来,职业补习教育兴起。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⑶文化设施的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也在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兴建。这些设施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有的还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人口数量的激增

⑴原因: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口的死亡率急剧下降,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人口数量因此迅速增长。

⑵影响: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洲、美国、日本的人口都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在当时条件下,人口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⑴19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

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各种污染的产生大大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6课 卓越的科学成就

课标:通过牛顿、达尔文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哥白尼1543年,波兰哥白尼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太阳中心说”,推翻了传统的“地球中心说”。“太阳中心说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重要标志,动摇了基督教会宣扬神创世界的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牛顿英国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该书中,他把天体万物的运动,都用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予以说明,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牛顿的研究成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达尔文达尔文近代生物学奠基者1859年,他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而来的观点,指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他的生物进化理论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物种不变论。此书出版,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提出了新的时空观,揭示了物体的质量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规律,论证了物质的运动和时间、空间的 密切关系。后来,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对现代自然科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课 不朽的文艺作品

课标:通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巴尔扎克法国巴尔扎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被称为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是他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作品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贝多芬贝多芬德国近代伟大的音乐家。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抒发了人们渴望光明、为争取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激情的《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他深受启蒙思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平等、自由、博爱。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高·高荷兰印象派画家,也是表现主义先驱,对20世纪初的绘画艺术有着深刻影响。《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了狂热的内心情感,这幅画将形式美意境美的自然结合推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标: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⑴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国同盟:1879年,德、奥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巴尔干半岛)争夺的必然结果。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最终形成三国同盟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三国协约为了对付三国军事同盟,1894年,结成同盟。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签订《英俄协约》,正式形成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⑷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巴尔干半岛是它们争夺的焦点,成为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⑵具体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抗

⑶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城郊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一同前往检阅演习,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波枪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⑴爆发:1914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俄、法等国也相继卷入战争。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凡尔登战役:从19162月开始,德、法(法军指挥:贝当)双方在凡尔登展开血战。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战役后,德奥同盟军困难重重,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到协约国手中

⑶美国和中国参战:1917年4月,美国以反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对德宣战1917年8月,中国也对德、奥宣战。后来,俄国退出战争,从而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⑷结束: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影响①“一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激化了交战国的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亚洲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9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课标: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⑴背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导致俄国经济崩溃。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的消息使俄国国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

⑵准备: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及时做出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11月6日下午,武装起义爆发。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位于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最后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17年11月7日,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随后,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在做出很大让步的情况下同德、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和奋斗,苏维埃政权镇压了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粉碎了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保卫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把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十月革命对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10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标: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

⑴巴黎和会:1919年1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凡尔赛宫开巴黎和会美、英、法三国操纵了这次会议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是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利益和关系。

⑵《凡尔赛和约》

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集团同德国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内容: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分赃会议”)限制德国军备并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国际联盟的成立:巴黎和会通过《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1920年初正式成立。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

召开目的:协调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美日矛盾、英日矛盾)。

②召开时间参会国:1921.11—1922.2;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

③主导国:美国 (也是最大受惠的国家)

正式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

⑤中国问题:中国问题是华盛顿会议的又一项重大议题。由于中国代表坚持斗争,在有关国家的干预下,中日两国在会外达成协议,基本上恢复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九国公约》

时间:19222月,与会国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九国公约》。

内容: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独立领土完整,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九国公约》的签订,为列强在中国的扩张和争夺提供了条件使中国回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⑴凡尔赛体系:《凡尔赛条约》与随后协约国同其他各战败国相继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⑵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公约,形成了“华盛顿体系”,建立起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战胜国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以及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建立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⑷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维护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但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它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却无法避免本身潜伏着的深刻危机。因此,这种“新秩序”是注定不会长久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使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人民生活困苦,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暴动和水兵叛乱

⑵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⑶时间:1921年3月开始 〖俄共(布)“十大”〗。

⑷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④允许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作用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新国家的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俄国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⑻列宁逝世:1924年1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不幸逝世。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

①总方针和目标: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目标)

②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当时西方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主要问题和错误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片面追求工业品的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等。

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当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农业发展却十分缓慢,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城市粮食供应紧张。

②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为改造苏联农村的小农经济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规定党在农村基本任务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运动从“逐步”集体化发展到“全盘”集体化。

③作用: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也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得到一定的保障

主要问题:全盘集体化违背了农民自愿和逐步加入的原则,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⑴形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⑵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它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但它同时又存在权力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经济等严重的政治、经济弊端

12课 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课标: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背景: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殖民当局对独立运动采取镇压政策。

⑵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甘地——“圣雄”。

⑶斗争方式(指导思想):“非暴力不合作”。

⑷过程:1920年,国大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布通过“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目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此兴起,并发展为群众运动。后来,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和国大党宣布停止这次运动,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陷入低潮。

⑸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掌管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抵制英货并逐步进行抗税斗争等。

⑹历史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

⑴背景:一战后,土耳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亡。

⑵领导人:凯末尔。

⑶过程(两个阶段):①民族革命战争:面对民族危亡,凯末尔坚决反对协约国的军事占领,高举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并提出恢复土耳其民族主权的要求。1920 年,凯末尔决定建立国民政府。〖1920年,素丹政府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1922年,土耳其国民军打败英国支持的素丹政府军和入侵的希腊军队,迫使协约国于1923年签订了《洛桑条约》,土耳其赢得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②资产阶级革命(凯末尔革命):土耳其独立后,凯末尔又领导人民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凯末尔革命”。1923年10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为共和国,凯末尔被选为总统。

⑷影响:凯末尔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用武装斗争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以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巩固了国家独立,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翻开了土耳其历史新的一页。凯末尔因此被尊称为土耳其的“国父”。

比较:斗争形式不同:印度主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禁止使用暴力;土耳其主要采取暴力革命(武装斗争)斗争内容不同:印度主要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土耳其既要打跑英国等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又要推翻封建统治的代表素丹政府结果不同:印度虽沉重打击了英国,但没有取得民族独立;土耳其革命赶走了外国侵略军,推翻了素丹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13课 经济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课标: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⑴爆发: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一战后的世界经济的中心爆发,然后演变成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中,美国德国所遭受的打击最为沉重

⑵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上台: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

⑵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⑶目的:为了尽快摆脱危机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⑷主要内容(措施)财政方面:颁布《紧急银行法》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劳资关系,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等。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中最主要反危机措施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④在社会保障方面:开展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特点(手段)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新”的地方)

⑹评价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使美国经济从萧条中开始复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新模式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背景: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集团企图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以军部为核心法西斯势力强烈要求建立军人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并将中国作为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

②对外扩张:1931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奋勇反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③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36年,在军部支持下建立的广田弘毅内阁,加紧推行军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侵略战争,使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使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工人运动高涨。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活动猖獗,气焰十分嚣张。

②建立:1932年7月的选举中,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4年,希特勒集最高军政大权于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的法西斯专政。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新的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

德意日法西斯化的严重后果: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它是希特勒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后来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的基础。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肆意扩大侵略,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课标: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大战的全面爆发

⑴二战的全面爆发:1939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的绥靖政策破产),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⑵波兰的灭亡:在德国“闪电战”的打击下,1939年9月下旬,华沙沦陷,波兰灭亡。

德军东侵苏联

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和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德军发动进攻莫斯科的战役。苏军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这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日,日本偷袭美国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15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课标: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大战的转折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①背景: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联合。

签署19421,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内容(承诺):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④意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的作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①概况:1942年7月,德军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1943年2月初,苏军全歼被围德军,迫使德军停止了战略进攻。

②影响和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不久,意大利投降,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德、意、日军事集团开始瓦解。德军从此大势已去,直至最后灭亡。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⑴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①背景: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为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合作事宜。

②开罗会议的时间和参会国: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中、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12月1日,正式发表了《开罗宣言》。

③开罗会议的内容:《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协同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并明确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④德黑兰会议的参会国:美、英、苏三国首脑

⑤德黑兰会议的内容: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并决定1944年5月1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⑥作用: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对于巩固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军事政治合作,加速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灭亡起了重要的作用。

⑵雅尔塔会议

①背景:第二战场开辟之后,德国法西斯陷入进退维谷、四面楚歌的困境。

②时间和参会者:19452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最高级会议

③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

柏林战役:雅尔塔会议后,向德国发动最后攻击的时机已经成熟,苏军和英美盟军分东西两线进逼柏林。1945年4月底,苏军取得柏林战役的胜利,希特勒绝望自杀。5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波茨坦公告的发表:德国投降后,美国在太平洋对日本发起攻势,进逼日本本土。19457月,中、美、英三国在德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并划定了日本领土范围日本法西斯拒绝投降,叫嚣“本土决战”。

⑸日本投降: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⒉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反法西斯各国和人民进行的是正义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抗战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英勇奋战

⒊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⒌中国战场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6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课标: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丘吉尔与“铁幕演说”:战后初期,面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于1946年发表了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①背景: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卫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对立,以及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冷战”气氛骤然加剧。

②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宣读一篇咨文,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既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实质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⑵“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①目的: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②作用:它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并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一个军事同盟组织

两大集团的对峙

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5,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东德等8个东欧国家签署了《华沙条约》,决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是战后苏联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一个政治军事同盟组织。

⑵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影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冷战”时期,虽未发生全球性的热战,但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样的局部性战争仍有发生。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对抗,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国的分裂:根据雅尔塔协定,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和军事管制。德国投降后,四国便分区占领了柏林。1949年,在美国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7课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课标: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⑴战后初期的美国:1945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生产能力,同时拥有强大的陆、海、空军,并最早拥有原子弹。

⑵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①原因(有利因素):二战中,美国本土未受战争破坏,而且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实力大增。战后,美国利用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更新原有设备,技术条件大为改观。世界各国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本国经济,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外市场。

②发展概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开始成为超级大国70年代初,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比战后初期增加了一倍多。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开始陷入“滞胀”的困境。

西欧走向联合

⑴战后初期的西欧:二战结束后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

西欧的振兴的原因:①西欧国家原有较好的经济基础②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③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④各国政府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尤其迅速,成为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欧共体的建立

①背景: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体化进程初露端倪。与此同时,西欧国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它们为重振雄风和提高国际地位而决心走联合自强的道路。

②建立:1967年,法、意、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六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③影响:欧共体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紧密、最健全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强烈冲击。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⑴战后初期的日本:战败后的日本,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冷战”时期美国积极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表现:1955年,日本工业就已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此后10多年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⒋黄金时代: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被称为西方经济的“黄金时代”。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⑴起源: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近代欧洲1601年,英国女王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⑵发展: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英国是较早建立起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国家之一

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政府开始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来。杜鲁门时期,美国政府制定就业法案,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时期,曾两次对《社会保险法》进行修改,失业保障范围有所扩大

⑷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起了积极作用。但一些国家的高福利也造成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导致这些国家出现福利政策倒退及其他社会问题

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标: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鼓舞下,东欧亚洲一些国家获得解放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对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⑵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领导人强迫东欧国家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⑶影响:苏联模式在其推广初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模式固有的弊端日渐显露,给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与变化

赫鲁晓夫改革:①目的: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②内容:农业方面,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玉米运动”等办法。工业方面,一度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陆续收回③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⑵东欧国家的改革:匈牙利的改革在东欧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称为改革稳健的“匈牙利模式”。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也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其中的一些国家,由于改革不及时或改革本身的失误,再加上其他一些复杂的国内外因素,造成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执政的共产党威信下降。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

②原因: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民主和法制不完善,改革成效不大,严重脱离群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颠覆与破坏。

③实质:共产党纷纷失去政权东欧各国普遍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

⑴原因:①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多元化改革。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⑵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开始时间:1985年3月

②内容:在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③结果:使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联盟体制濒临崩溃

⑶苏联的解体: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⒋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⑴道路的探索: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本国独特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选择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又开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⑵成就: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也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促进力量。

19课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标: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万隆会议的召开

⑴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新兴国家诞生,它们面临着巩固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繁重任务,迫切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加强团结合作,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⑵概况: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29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为推动会议成功和促进亚非团结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当家做主举办的国际会议。

⑶意义:万隆会议所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通过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十项原则,成为处理亚非国家间关系的基础,这充分反映了“万隆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万隆会议的召开以及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从此,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非洲的独立浪潮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中下层青年军官发动“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并于次年成立了共和国。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⑵1962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结束了法国长达130多年的殖民统治。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标志着非洲大陆旧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通过与美国斗争,美国被迫同意在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和管辖权巴拿马政府和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20课 新的国际组织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课标: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⑴目的:为避免战祸再起,维护世界和平。

⑵成立:1945年6月,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最高行政首长联合国秘书长

⑶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6个主要机构。安全理事会由美、苏、中、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⑷宗旨: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⑸作用:联合国在全面“冷战”时期在缓和国际争端、维护地区和平、援助经济落后地区、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推动国际立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特别是它所组织的“维持和平行动”,是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最重要的贡献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

①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后)

出现的根本原因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网络信息化进程加快,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

③具体表现: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大量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

①背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

②成立: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成立了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③宗旨:世界贸易组织宗旨以非歧视性、公平、开放、贸易自由化原则促进全球贸易,保证就业、收入和需求的增长,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④作用:世贸组织的成立,进一步降低了关税,进一步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⑴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⑵原因:随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⑶特点:不同类型的“多极”之间既相互借重、交流与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

⑷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表现: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②美国受到多极力量和国际社会的牵制也越来越大;③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寻求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并争取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支持

⑸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遏制美国的单极世界的构想以及“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21课 现代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课标: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⑴诞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此后,电子计算机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被视作是人类智力划时代的进步。

⑵意义: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学科交叉渗透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生态环境的恶化

⑴原因: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强调经济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进而忽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协调,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⑵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空前的危机,是造成全球变暖主要原因

⑶对策:人类在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重生态效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通过节能减排”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探索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

不容忽视的人口问题

⑴产生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各国人口政策的影响,导致世界范围内人口的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⑵举措: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1994年9月,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开罗举行,通过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提出了应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落实该行动纲领的目标和宗旨。这个纲领是控制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保证。

 


附件

  • 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体系整理.doc  下载 预览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