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山地的形成

  发布者:侯小妹    发布时间:2019-05-28    浏览数( -) 【举报】

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案

姓名

侯小妹

工作单位:

寻乌县第二中学

学科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中图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章节紧紧围绕地质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这一主线,继续学习自然环境中地表形态的塑造形式之一——山地的形成。而板块学说是本节中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的重要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褶皱山的动力机制,也是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褶皱山为其结果,也是山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既是对4.1节的延伸,又与4.3节相联系。并且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微观进入宏观,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意义。

(2)识记板块的构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山地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平时的观察好、了解和以往经验的总结,高一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了,心理和思维上都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所有新课讲授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根据本示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褶皱山和板块学说两部分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探究。并通过学生动手演,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山地的形成机理。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板块的划分区域

2.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首先从身边例子导入,要让学生明确板块和褶皱山两个概念

 

让学生们用书本进行褶皱山挤压形成的原理操作


因此我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在讲解褶皱山的同时,完成一个关于背斜和向斜的表格

 

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活动题,将知识点随即运用到具体问题当中,巩固迁移

学生独立完成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2、讲练结合,查缺补漏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褶皱概念p73(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引导】图片  (褶皱山)
(在讲课时可利用教具--书本褶皱山挤压形成的原理操作、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原因

【引导】图片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张裂 ——海洋\裂谷

     相对运动:碰撞——褶皱山系

:形态

【板书】背斜向斜的比较?)

褶皱山

                              新

                                

 

                                            

 

                               老

1. 

 形态上地貌上新老关系  背  斜岩层向上拱起 (未受侵蚀)山岭 (久经侵蚀)谷地 中心老,两翼新  向  斜岩层向下弯曲 (未受堆积)谷地 (久经堆积)山岭 中心新.两翼老

 【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引导】图片(现实生活中也有)

活动:分两大小组讨论(这边讨论背斜成谷的原因?那边向斜成山?)

【讲解】图片                
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

1、这节课,总体个人感觉还行,从我们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学校的后天为例导入,客观形象的认识山地的形成,以及形成原因和研究实践意义。

2、最值得提倡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山地的形成,加深知识的识记。

3、通过图片展示以及同学们自身操作演示,同时调动了班上学习积极分子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乐趣的过程中学习了山地的形成机制以及运用。但是存在不足的是因为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所以还是有点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的灌输教学。

4、上第二遍课,我会对知识点更熟悉,把握的更恰当,提高课堂效率。

5、从学生做的课后作业来看,全班大多数学生是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到了,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少部分学生做的不够理想,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理知识基础薄弱,或者对地理兴趣不高等等。针对原因,课后需要花点时间精力对他们做好学习的思想工作。

6、地理教学老教师提出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有引导,还有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背斜向斜的差异表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