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发布者:林晓辉    发布时间:2019-06-08    浏览数( -)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91-94页有关加法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在第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供现实背景。

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其情境图是主题图的继续:二(1)班、二(2)班两个班正在上船,老师在问:“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小精灵也在问:“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教材从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入手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口算。

教学关键: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口算方法,弄清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停顿)听,在你的眼前浮现了什么画面?(播放音乐《幸福在哪里》,师生共同欣赏)

生汇报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 XX小学组织了二年级四个班的小朋友去一座美丽的岛屿游玩,看,他们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整装待发了。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左边4.(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93页。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教材分析:

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其情境是例1的发展:二(1)班、二(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教师问:“还能上几人?”之后小精灵问:“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由此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并呈现了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包括在脑中想竖式计算),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关于练习十九的第1题,通过生动的保龄球击球瓶形式,练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第5题,通过抽拉学具练习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练习用的学具,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式样自制。第6题,采用活泼的小动物接力赛的形式,练习两位数加、减法。这种练习可以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师让两组学生进行接力比赛。第7题,通过一个收集易拉罐的情境,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第8题,结合学生打篮球的情境,让学生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计算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小朋友们在美丽的岛屿上很出色地解决了有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那今天你们将会碰到更大的挑战,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 (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

(2) (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

(二)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练习十九第五、六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9697页例3、例4。“做一做”12两题。

教材分析:

3教学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教材以上面的情境图为实际背景,从“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引出解决“第一周、第二周共收集了多少个”的问题,列出算式180+340。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以两位数加为基础的几百几十加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以一个学生的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引起对笔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思考。

4教学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教材仍然以例3上面的情境图为计算的实际背景,从解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的问题,引出340-180。计算方法探索的过程教材采取了与例3相同的方式,仍然呈现了口算和笔算的两种方法,同时以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做一做”中的两道题,是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混合练习。第1题,教材直接列出竖式让学生笔算。第2题,只给出了横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教学完例3,可以选择两题中的加法题进行练习,剩下的题可以配合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黑板出示,师指名回答)

118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18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4,十位是3,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8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3

师:近几年来,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我们小朋友当然有不例外了,下面让我们看看XX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1、投影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

师:刚才大家都是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说明小朋友们的口算能力非常强。老师想知道小朋友们能否用笔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试一试,好吗?(生尝试笔算)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生汇报)

6、这么多方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12题有关加法。

(二)学习例4

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个加法问题,继续看这个统计表,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

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

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 1345,全班交流反馈

五、全课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98页例5和做一做,练习二十第6-12题。

教材分析:

5教学估算,仍然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教材给出一个表,表中呈现了学生四周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引出估算(见下图),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500个可以送一次)。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1)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估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的个数,如果把192看成200219看成200,估算结果是400个;如果把192看成190219看成220,估算结果是410个。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种稍微粗略些,一种稍微精确些。(2)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根据问题适当采用。如,解决“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时,可以用估算;在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时,可以精确计算。

“做一做”是加、减估算式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估算时,可以把估算结果写在书上。交流时,要说一说估算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分估算与求精确数的差异。

教学关键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估算实例,培养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数整百数?

98   31   405   819

2、口算(抢答)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800-200

二教学例5

上节课我们看到XX小学的二年级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现在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情况展示给你们看:

1、投影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吗?(生自由提问并解决)

师:小精灵看到小朋友们都提得这么热闹,它也提了个问题,你们能帮它解决吗?

出示: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所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  (师巡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找出最好的估算方法,学会合理估算。

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a.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师板书学生的问题及解答过程)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9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1011

 

 

 

 

实践活动:有多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104105内容。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感受质量单位的活动,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富有情趣的活动,如称体重、互相背一背。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如书本、书包。首先让学生先用手掂一掂,估计一下哪个轻,哪个重,然后再用秤来验证。

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是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的方式来渗透的。教材在这里是通过一个学生画“正”字来记录同学们的体重,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同学们的体重,比如直接写下姓名和体重、画“△”(或○)的方法、使用统计图(统计表)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物体重量单位,通过活动,感受测量重量工作的作用。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经历称体重及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过程,体会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

5、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观念,认识计量工具,会用“掂”、“称”的方法计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看体重表,记录称体重的结果。

教学关键:

全员参与、全心参与、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合作解惑。

教学准备:

体重秤、统计表、盘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     )作单位?生:用克作单位。

称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常用(     )作单位?生:用千克作单位。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只鸡重2(    )。

一个2分硬币重1(    )。一袋大米重20(      )。

2、小朋友知道了生活中这么多物体的重量,那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请学生来介绍。

要想知道自己有多重,有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用秤称一称同学们到底有多重。

3、出示课题:有多重。

二、合作体验

1、认识体重秤

每个小组都有一台体重秤,大家仔细观察,体重秤上都有什么?学生汇报

2、示范称重

指名一位学生,称出他的体重。大家观察指针的变化,说说他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看的?

同学们跟他比一比,再估一估,自己的体重会是多少呢?比他重,还是比他轻?说说你的理由。(比高矮,胖瘦……)

3、称一称我们有多重。

1)学生分为八小组称体重,自己看秤说出体重,前后两位同学评议是否读准确了

2)组长统计组内同学各体重段的人数,完成统计表。

体重(千克)20千克以下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千克以上

人数                )( )( )( )( )( )( )( )( )( )(       

3)组内交流:你的体重是多少?从你们小组的统计表里,你发现了什么?

4)汇总全班学生的体重情况,完成统计表,并板贴出示让学生观察。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体重在几千克的人数最多,体重在几千克的人数最少)你有什么想法?

5)出示89周岁儿童的标准体重表,和本班学生的体重表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建议?(师适时教育学生多多运动、注意饮食与休息等。)

4、感受其它同学的体重

1)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体重,如果让你们估一估其它同学有多重,有什么方法?

(生1:可以看一看,比一比身高,胖瘦。生2:可以背一背,感觉一下。生3:可以抱一抱,感觉有多重。)

23人一小组活动:请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互相感受一下,再把自己估的结果说给被估的同学听,验证一下估得准不准,想一想,如何估得更准?(教师巡视注意安全)

(生:验证了第一个同学的体重后,背第二个同学时比较一下是比第一个同学重还是轻。)

3)说说活动后你有什么感受?

5、比一比哪个物品重

1)比较两本书的重量

刚才同学们感受其他同学的体重兴趣都很浓厚,还有些同学发现了好方法,现在请你们来估一估,猜一猜,这两本书,哪本重,哪本轻?你有办法?(语文书和数学书)

学生活动体验。交流结果。学生汇报怎么猜的。(看一看两本书哪本厚。掂一掂。)

师:怎么知道你们猜得准不准呢?(在秤上称一称)

师:猜完还知道用秤称一称来验证,真不错。

2)估一估比一比两个书包的重量。

4人一小组合作,准备两个书包,互相估一估,感受一下哪个书包重,哪个书包轻。再在盘秤上称一称验证。

三、活动总结

今天这节活动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