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祝福

  发布者:李晓芸    发布时间:2019-06-26    浏览数( -) 【举报】

编号:Ydezg1sx00 

课题:《祝福》                       

课时

4课时

课型

新授

使用时间

   使用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   罪恶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1、 塑造人物的方法   2、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特色备课修改区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分析人物形象

一、导入:

我以我血荐轩辕说鲁迅。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

2、了解创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以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3、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 疏通字词、正音。圈点批注

2、思考:

1)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概括情节内容,抓住主人公do  sth,注意时间词,简洁概括。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3-33)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34-53)
三个半月
 
 发展   被卖改嫁  (54-65) 两年
 
 高潮   再到鲁镇  (66-111)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情节安排)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2)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补充:小说情节思路的安排: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注意区别插叙和补叙,明确作用。

①顺叙,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②倒叙,作用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补叙,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  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导入

二、祥林嫂,研读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

1、研读文章,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刻画祥林嫂的,最经典的地方在哪?

提示: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补充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2)分组讨论,体会三次肖像描写的特点(以表格的形式填写),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小结(板书):第一次写:年轻耐劳,生机还旺

              第二次写:形容枯槁,极端痛苦        人生悲剧史

              第三次写:神情呆滞,完全麻木

 


       
性格特点: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选择性补充: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

一、回顾旧识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解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既春之日,沦为乞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而且勤劳朴实,也本是能创造幸福的。而祥林嫂这位不幸的女人,却与春天绝缘,她生命中的春天一再被剥夺。

二、进入新课:

1、讨论: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分析的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也即“寻找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你认为,谁与祥林嫂的死有关呢?

老师提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除了封建礼教这个间接凶手外,谁是直接凶手

要求:回答要相对具体些,不能泛泛地说:是万恶的旧社会。要从课文具体的语段中找到你的观点的依据。

祝福4

 

教师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剥夺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的“施害”人,很大部分(如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也是受害者,因而悲剧的根源就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而是这个社会。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三、总结主题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 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   又如许寿裳所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坟 · 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更是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分析故事的环境描写与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一、教师导学

 目标分解:a从角度到手法赏析环境描写的技巧,分析模式:内容→技巧(角度、手法)

           b从形式到内容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模式:类别→作用(形式、内容)

方法引领:通过分析环境描写的角度、技巧和作用,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技巧

(1)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善于抓住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特点进行描写。

②感官: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景物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的角度。   :远近、高低、时空等,

(2)从环境描写的手法赏析: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

表现手法:动静、虚实、对比……..

环境描写的作用(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1)自然环境:环境本身,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

①表现地域风光(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独特风光)

②揭示(交代了、点明了)时间、季节、环境特点

③渲染氛围(渲染了….的氛围或渲染了….的场面)

④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的….作铺垫、引出下文的…..内容)

⑤塑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

⑥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⑦深化作品的主题、象征或暗示了….主题

(2)社会环境:环境本身,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②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

③反应人物个性品格,影响人物的性格、心理④形成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⑤反应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⑥为下文情节的推进作铺垫  暗示人物命运

二、合作探究: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抓住景物的色彩、声音、气味:白色的晚云、白色的雪花,爆竹的钝响,火药香。

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

③写景层次分明,从上到下、由远到近:先写天空的晚云,再写地上的爆竹;写完远处的爆竹再写近处燃放的爆竹。

手法:动静结合: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静景),燃放的爆竹、飞舞的雪花(动景)。

哪些句子、词语带有作者明显的感情?请找出来并分析其效果。

①“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气,“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

效果:烘托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压抑。

②“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效果: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反感,点出了农村落后的风俗习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特征,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恐惧心理、落后世界观以及悲剧命运的社会基础,反映了鲁镇人们落后的封建思想。

②小说中4次写到雪,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第一次:“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作用:表现“我”的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次:穿插在柳妈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作用: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暗示了柳妈讲的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为下文写祥林嫂探究人死后是不是有灵魂作铺垫。

第四次:“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来象征和暗示落后而强大的封建势力,也暗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

二、分析以“祝福“为题的意义及作用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

明确:⑴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⑵“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⑶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的是一股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和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

三、小说主题回顾

四、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