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培训简报 > 正文

301普通教师提高初中语文2班第三期学习简报

  发布者:曾娟华    发布时间:2019-05-29    浏览数( -) 【举报】

课题名称:《核舟记》(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质疑,老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启迪学生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向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这篇课文的大意。但对个别文言词语、句式把握不准,学要老师点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让学生自学,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使用PPT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检查作业

    答毕,酌情讲评。

学生朗读3—6段;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

检测自学、预习情况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归纳: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归纳: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总结: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明确: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识记、积累

文言文字词

句式

 

 

 

 

 

 

同坐讨论

举手回答

 

 

 

 

 

 

 

 

同坐讨论

举手回答

 

 

 

 

 

 

 

 

 

 

小组讨论

推荐回答

 

 

 

 

识记、积累

文言文字词

句式

 

 

 

 

独立思考

寻找证据

限时抢答

 

 

 

 

 

识记、积累

文言文字词

句式

 

 

 

 

 

 

 

识记、积累

文言文字词

句式

 

 

 

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学习习惯。

 

 

 

 

 

 

 

 

 

 

增强集体意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三.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内容分析”)

    2.一词多义

    为: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奇异。“明有奇巧人”。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3、讨论探究

A.文章结构  

B.写作顺序

C.三人各有什么不同?

D.左右舟子各有什么神态?

齐读全文

总体感知

 

 

 

 

归类积累

文言词语

 

 

 

 

 

 

 

 

 

 

 

 

归纳掌握

文言文

特殊句式

 

 

 

 

 

讨论探究

 

培养集体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积累文言文字词、特殊句式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自己系统归纳整理知识点的习惯。

 

 

 

 

 

 

 

 

 

 

 

 

 

 

 

 

培养探究学习习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课后练习

复习巩固

巩固知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文言文阅读教学,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本含义与诵读文本,感受文言表达的风格、领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既是文言文教学起点,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节课让学生自学,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文言句式,归纳文章结构。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八、板书设计

另附

九、实践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朗读,本课抓住课文的重点让学生听读、多读、熟读,培养文言语感。

2、运用了PPT课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体会了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4、通过直观画面,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所写的内容。

二、不足之处

(一)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毕竟语文的教学随机性还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有的环节就不必了。

(二)由于是两个班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一个班的时候效果没有那么好,在上课之前的环节我是先翻译后读书,而第二节课在另外一个班稍有调整,先让学生读书后再翻译,在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去认知新知识,效果好些了。




《那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类型

新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

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认真生活,自我反思,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有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学习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面积减少。

3、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倒下,王鼎钧笔下的那树就是其中的一棵  

 

1、各抒己见,

 

 

2、学生介绍作者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主要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等。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1、 听读课文,圈点生字新词

2、 选段句自由大声读文,进入境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把 握文意

教师引导并归纳:

(多媒体显示文章脉络)

1、 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2、 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3、 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是详细(可找语言标志)。

1、自由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理清文章脉络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提出学生要讨论的问题:

1、讨论: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2、思考: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熟读课文,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 四人小组合作研讨

2、 班上交流

3、 学生评价

(明确: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明确:2、“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坏有满腔的热情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辞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感情

五、悟读课文,体会托

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揣摩下列语句

(多媒体显示)

1、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3、“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4、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5、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1、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理解其深层含意。

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大树的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 思考讨论:作者借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理解课文的主旨

六、美点寻踪

教师创设谈话氛围,

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或“本文美在哪里?”展开交流。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①主题富于时代性。

②手法独特,言近旨远。

③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

④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⑤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七、延伸拓展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理那棵树?

2、要求学生以“绿色”为话题写一段话。

1、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

2、学生练笔,写好后在班上交流

课外练笔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八、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多媒体显示)

九、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多媒体显示)

 

教学反思: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理那棵树?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这个环节设计的本意在于: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加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进而做到自我的发现。然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使问题的解决更全面,更深入的过程。而此时,学生对老树被杀一事,已经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实“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向个人的,这是一个学生个人对文本阐发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后来的书写也多表达了个人的意见。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再者教师的点评也很重要,这一节课教师的点评少了,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

 








培训简报

最新培训简报

热评培训简报

热门培训简报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