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培训简报 > 正文

培训简报第四期——优秀作品展示

  发布者:程琼    所属单位:安远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9-07-06    浏览数( -) 【举报】

  发布者:赖艳         所属单位:南康区赣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试析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内容摘要:愁情是李清照婉约词抒情的主要内容, 她本人也常在其词作中以“愁人”自居。无论是抒发闺中少女、思妇的闲愁、思愁,还是表达愁己悲国的哀愁、悲愁,李词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真实反映,既真切地再现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描绘了苦难民众逃亡流离的历史状况,同时李词所浸透着的悲愁也是宋代

文人心态的普遍反映,李词的愁具有悲剧的审美意识。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她的愁情词进行论述:首先,从内容上看,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情”经历了春愁到离愁再到乡愁的演变;其次,从愁情的内涵来看,一方面是封建时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展现,另一方面是作为女性自然人对家国之难的生命体验;最后,从艺术手法上看,她使用了多样化的写愁手法。

 

关键词:  李清照       愁情美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这首“愁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愁情词,令历代文人骚客大动笔墨。李清照也因此被誉为“写愁高手”。李清照究竟写了哪些愁情,又哪儿来的如此多愁令“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呢?她是怎样做到写愁多而不使人厌倦呢?下面将结合李清照的经历和具体词作略作探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试析词中的愁情

宋词善写愁,李清照历来被誉为“言愁高手”。主要有三个原因:1、词作中“愁”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二、词作中愁情浓重;三、写愁手法巧妙。后两条暂时不论,就拿第一条来说吧。笔者曾作过统计,剔除存疑之作不记,在确信无疑的51首词(《全宋词》)中,无视“伤心”、“寂寞”、“幽怨”、“凄凉”、“凋零”、“憔悴”、“瘦损”、“残烟”、“泪痕”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写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有17首。古人也因此往往在读过李清照的作品后掩卷感叹:“此媛手不愁无香韵。”

李清照的愁情词的创作按照她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孀时期,与之相对应所展现出的愁情大致为惜春愁、离别愁、离别愁加思乡愁。

(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春愁美

李清照前期生活于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中,过着平静美满的生活。该期抒写个人情事的词,有的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体现一个少女、少妇的风雅情趣,展示了情犊初开的青春少女的种种情怀,欢乐居多,偶尔也有感时伤春写愁之句。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首词从夜来风雨写起,以残醉未醒传递生活悠闲之情,以主仆问答表明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惜春之情。女主人公经过一夜的送春风雨,不待起床,便急切向卷帘人探问海棠的消息。“海棠依旧”再不能,“知否?知否?”一再透露女主人公对“绿肥红瘦”的伤悼,对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前途无望的感伤。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同样,她在《点绛唇》中也流露了 “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的惜春、伤春情绪。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祇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

到高潮。

在李的笔下,像这样伤春、惜春、爱春的词作有很多,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愁美

李清照嫁给了太学士赵明诚,夫妻二人都热爱文学、喜欢收藏,不仅情投意合,而且使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氛围。但赵明诚接连为莱州、淄州太守,夫妻难免有分别的时日,此间常有书信往来,互诉衷肠。这一方面是两个人的离愁别苦,另一方面也正好给李清照提供了大量离愁别绪的素材。李清照也常常感物伤别离,用诗词来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流泻于笔端的也往往是怀人伤感的悒怅愁情。《一剪梅》便是代表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此词作于崇宁年间。当时因受党争株连,李清照被迫归宁。她思念丈夫,同时心中藏有难以化解的政治块垒。词人上片以“红藕香残”、“玉簟秋”展示出秋天冷落衰败的景象,隐约透露了词人愁闷的心情;登舟着一“独”字,感情再透出一层;又写“月满西楼”,目送征鸿,联想到鸿雁传书及雁字“人”形,见景怀人之情由隐而显。下片着重写别后相思。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表达出作者无法排遣的思念,并暗示了华年易逝之理,因此有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再加上当时心中难以化解的政治块垒,其愁情又加深加重一层,因此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丈夫在外出仕给词人带来苦涩的离愁,她寂寞、孤独、思念之情难以排遣,于是,她把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爱毫无掩饰地在词中倾泻出来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敢于追求自由幸福,大胆讴歌爱情,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整首词虽不着一个“爱”字,但“爱”之情誉满全篇。一个大胆痴情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词人唱出的相思曲,表现了其对爱情的执着、专一,这与当时社会为女性规定的教条相违背,因此,被某些卫道士斥为“不祥之具”,而这正是这首词的思想价值所在。

又如《醉花阴》更是将词人心中浓重的愁情表达到了极点。词中这样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 ”,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词中描写了在重阳佳节这一天,窗外,愁云惨淡,薄雾飘渺,一片暗灰色的沉闷;窗内,一片幽冷,词人独守深闺,百无聊赖,深感度日如年,那袅袅升腾的香烟如词人的愁思绵绵不绝。白昼是如此的难捱,更何况那“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呢?寂寞、凄冷、“愁永昼”对李清照的折磨,党争的忧患给她所带来的体损神伤也定然使她憔悴得“人比黄花瘦”了。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诸如此类写离愁别苦的还有很多,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点绛唇》(“寂寞深闺”)、《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行香子》(“鸣蛩”)、《好事近》(“风定落花深”)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离愁美+乡愁美

李清照虽然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出生环境,并嫁与了一个情投意合的丈夫,但是她所享受的幸福是短暂的。南渡后,她流落江南,丈夫病死,又遭到可怕的政治陷害(在赵明诚患病时,有一个学士张飞卿来探病,随身带来一只玉壶,请赵、李鉴别真伪,随即带回,却被诬为“玉壶颁金”“献璧北朝”的通敌行为),虽经亲戚斡旋了事,但一系列的打击使李清照心憔悴。如果说党争逼迫她与丈夫分离是一种痛苦和无奈的话,那么国家的重大变乱使她辗转流亡,丈夫的去世使她变得形影相吊,更是给予她纤弱身心的迎头棒吓。她完全陷入了国破家亡的浓愁中,渐渐变成了一个“愁人”。她在作品中所展示的愁情更加悲凉和浓重,是离别愁和思乡愁的叠加。如她的千古不朽的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一篇悲秋赋。南渡后,词人失去了安定闲适的生活。国破家亡使词人身心憔悴。她的词也失去了往常清丽的色彩。这首词开头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因心头空虚而寻求安慰,“寻寻觅觅”的结果是得不到温暖,而是“冷冷清清” ,环境冷心冷使自己感到“凄凄惨惨戚戚”。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不知如何是好就借酒消愁,说借酒无法消愁“正伤心”,抬头又看到“雁过也”,这过雁,是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看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想当年《一剪梅》中写的过雁还能为身居两地的夫妇传递相思信息,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而现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那人,已与世长辞,不能再相见了,旧时相识的雁儿来了,而家乡的书信已不可复得,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 ”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同是写愁,作为少妇时的离愁,其中含着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因为那时的离愁尚有两人分担,因而词人笔下的愁是缠绵悱恻的;而晚年妇之愁,包含着无法排遣而又独自承受的深重的国难家愁,写出的愁自然是凝重而又深沉的,这首词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又如《添字丑奴儿》(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词人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

词人在词中以“北人”自指,写被国忧乡愁折磨得已经体损神伤,羸弱不堪的“我”这个彻夜失眠的北人最不愿意听到半夜三更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因为芭蕉树使得雨声音量加大,从而更加触动“北人”的乡愁。

另外《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等词作也均表达了词人浓重的家国之思,深沉的离愁和乡愁。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试析愁情的内涵1)

“愁情”是宋代文人的常见题材,许多封建士大夫均在词作中反映了一些莫名的闲愁。如宋初的晏殊,生活优雅,仕途显达,所谓莫名闲愁,是对现状的不满足,对未知的困惑,对往昔的珍视和惦念。而李清照则不同,李清照在闲愁中注入了政治纷争,并以女性的亲身体验写愁,使得其愁情更真实,更浓重。她在词的高处求精,她赋予伤春、怀人、离愁别绪以特殊的含义

第一,作为封建时代女性的李清照具有独立意识的觉醒。拥有“许多愁”、“愁永驻”的词人李清照虽是一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然而,在她的愁情词中却时时流露出“不许愁人不起”的骨气。李清照之愁,不光是缘于女子的敏感、多情善感,更是缘于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李清照能在像罐头一样窒息女性的封建社会得以横空出世,这与她具有“盐絮家风”的良好家境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出身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他不仅在文风上禀受苏轼豪放、旷达风格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也十分通达。他对李清照的教育没有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理道德加以戕害,而是庆幸“中郎有女堪传业”。她的母亲也有学问,会诗文。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学术、文艺空气浓厚的家庭环境之下,使李清照的女性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她出嫁之前的作品也因此大都很轻快、明丽、自由、舒畅。以《如梦令》为例,她在词中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小令,描写了一个青春少女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在活泼的形象。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有一套专门约束女子的清规戒律,要求女子笑不露齿,行不露足,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轻言细语,弱不禁风为时髦,要

 

注释:1)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转引 向梅林《论李清照词中“愁的文化内涵》(《求索》2001年第一期)第104

求绝对依附于男性,不准有独立的人格。而词中的主人公,不仅出户荡舟游玩,

且游兴很浓,玩至“日暮”,观景还不够劲儿,还要对景饮酒,为尽兴喝到“沉醉”,直至“沉醉不知归路”。这在当时,可以说相当大胆,而且具有叛逆性格。这是恪守清规戒律、藏于深闺的女子难以企及的。年少的李清照能够生活得这样随心所欲,悠闲自得使她不自觉的获得了自我觉醒的意识。

然而,在李清照所生活的社会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彻头彻尾的男性话语系统,它给了女人一个从属性的文化定位,它把女人从仕途空间中抽离,将其锁定在闺房、绣房和厨房,成为男人的附庸。女子只能被动的分享男子在仕途升降沉浮中的喜怒哀乐,而对自己的主体世界全然没有支配的权利。在这“女子无才便是德”,否定女子才智的男性霸权文化背景下,李清照即使“学诗漫有惊人句”,也无奔仕途之路;即便有“盖不待俯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概、资质、才智、胆魄,也不得不像其他女性一样被囚禁在局狭的闺阁中,只有在窗下、帘内、镜中、酒里去瞻望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仕途空间,只有“倚楼无语理瑶琴”,“独抱浓愁无好梦”,在凄风苦雨中吟唱“怎一个愁字了得”。倘若李清照如当时社会的众多女子一样昏昏沉沉地过,没有接受浓厚学术文化的熏陶,没有获得自我觉醒的意识,想必也不会如此的敏感多愁。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即是明证。可以说,李清照的愁缘于她的敏感,惜春、爱花,更缘于她的觉醒。想到风雨过后花的凋零,她必然会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当时社会女子只能是男子附庸的生存处境,那不正是“绿肥红瘦”吗?

李清照的女性独立意识不但表现在自我的觉醒上,更重要的是她以词的形式为抒情工具,勇敢而热烈的描摹自己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感受。。如《醉花阴》(九日)、《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一剪梅》(红藕香残)等词作通过对各种物事的描摹,把与丈夫离别之后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愁,相思之苦毫不隐瞒的展现出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是李清照对夫妇小别所带来的寂寞、愁苦的真切体验和内心独白,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少有的。

第二,作为女性自然人的李清照,其愁情是对家国之难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进入最腐朽最黑暗的时代。她父亲李格非和公公赵廷之当时正是分属不同的党派,两家经常因政治纷争而走向对立。李清照因而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经常感受到政治纷争给她带来的愁苦和压力。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丈夫辗转流亡,深感流离之苦。国难尚未平息,更深重的家难接踵而至,丈夫赵明诚在奔赴湖州上任的路上病逝。至此李清照彻底地品尝了国破家亡的大难。按理说,李清照的人生悲剧至此也应如当时社会的众多女性一样画上句号了,但她的悲剧却没有终止。丈夫死后,“玉壶颁金”的谣言陷害又使她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李清照一生尝尽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等种种苦难,膝下又没儿女。作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名获得女性觉醒意识的弱女子来说,其所能体会到的愁情是何等的浓重。其愁情是作为历史受难者女性自然人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从《声声慢》中可看出,词人虽然“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还在“寻寻觅觅”,企图用“三杯两盏淡酒”来消除浓愁,因为她深深懂得“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而从《武陵春》中可看出,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已沉潜在内心深处。在词人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之叹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一提及便“欲语泪先流”,因为国破家亡所导致的世事变迁太大了,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双溪的舴艋舟又怎能载得动这许多愁呢?就这样,词人的晚年就浸泡在“愁”的憔悴中,抒写的似乎是十分个人化的情感,沉潜的却是受难民众的痛苦精神。

总之,“愁”是李清照词作的主要抒写对象,也是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征,它透露了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作为女性自然人对家国之难的生命体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试析写愁情的表现手法

前面已经提到李清照被誉为“写愁高手”的原因有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写愁手法之高之妙。这也正是李清照词中多愁而不令人厌烦的原因。在她的愁情词中采用了“比”、白描、铺叙等多种表现手法,确实做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别具一格。

(一) 贯用“比”法

愁情词是婉约派的一个传统题材,很难写出新意,而李清照在此方面却善于创新。她常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创造出清新的意境。善用寻常语做比喻,常能“比”的出人意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

以花物等喻人瘦,李清照的《醉花阴》并非为第一例。如“人与绿杨俱瘦”(宋秦观《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周邦彦《一落索》)等,虽然“瘦”字比的都很妙,但在此词人以黄花自比,更胜他们一筹。其所以备受称赞,因为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景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愁情之深,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在词史上关于愁的比喻很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这些比喻都很经典,但将“愁”量化的却只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把愁这种精神的东西变成物质的,并赋予它以重量,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这一句比喻便概括了她国破家亡,丧夫流离等苦难给她带来的无法排遣的浓愁。

可见,李清照在用比喻时,多以平常之物作比,不讲求精工细琢的那种典雅秀丽,而是着重于发清新之思,造绝妙之词。

(二)、善用白描

李清照的愁情词在婉约风格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把一生经历的悲欢离合或国愁家恨再现在读者眼前,吸引着、打动着千秋万代的人们。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倪”):

香冷金倪,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主要抒发了词人与丈夫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词一开头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副闺阁图景:香炉冷,锦被翻,头不梳,奁尘满,日高放起,渲染的是一种慵懒的气氛。虽用多种表情法,仍不把真情说破,激发读者睹影测物,强化了读者的审美动机。下片尽情诉说,风神摇曳。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上隐下显,跌宕曲折。

再如她的《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该词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用洗练的文字,不加渲染,不用烘托,质朴自然地勾勒出鲜明的形象。通过伤今追昔,表现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思、悼亡之情、身世飘零之感。“晚来风势”,暗含金兵疯狂进犯之意。“难看梅花”,隐喻着南宋王朝的岌岌可危,人民深陷水火,对南渡前生活的留恋,对丈夫的深情怀念等都是“以不言言之”。

另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词都是运用白描艺术手法的词林佳作。

(三)巧用铺叙

李清照善于将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景象、物候等结合在一起细致深入的描写,使愁情层层推进,形成愁情堆积的高潮。如她的《念奴娇》(萧条庭院):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隐,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在这首愁情词中,作者运用了铺叙的手法。上片开头写景,融情入景,使景语亦为情语。“萧条庭院”、“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即暗示女主人公心绪落寞,孤独凄切。再碰上“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女主人公的心情由落寞变得烦闷愁苦。次两句“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写词人用写诗饮酒消磨时光,诗成酒醒,却依然坐卧不安,闲得难堪,虽没直接写愁,却用人物行动情态来暗示其愁无法排遣。下片“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仍是进一步的言说离愁别苦。这样层层铺叙开来,步步深入,层次井然,词人浓的化不开的愁情跃然纸上

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铺叙手法运用的很成功,先是写景,起写一日之景,接写一季之景,层层铺写,突出“融和天气”,再以“谢他”一句反衬心情之暗淡。后写中州盛日之多暇和快乐之心境与如今的憔悴及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孤独之对比,不仅抒发了今昔盛衰之感,而且表现了人我苦乐之异,蕴含着作者无限深沉的故国之思。

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样运用了直接铺叙、多层次言愁的手法。有评此词:“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睛,以‘愁’字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替,传达幽咽凄楚情,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无怪古人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总之,李清照在言愁时无论是用“比”、白描、还是铺叙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愁情词无论是在内容上内涵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其愁情由春愁到离愁到乡愁不断的加深加重,展现出的是女词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作为女性自然人对家国之难的生命体验;其言愁善于创新,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因而其愁情词也自是“愁”中第一流。

 

 

参考文献:

1)《李清照词新释辑评》陈祖美  中国书店2003年出版

2)向梅林《论李清照词中“愁的文化内涵》载于《求索》2001年第一期P102-P104

3)《李清照词的赏析》

 


培训简报

最新培训简报

热评培训简报

热门培训简报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