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如何写好读后感(观后感)

发布者:甘国洪     发布时间:2019-06-15 浏览数( 0) 【举报】

如何写好读后感(观后感)呢?


  认真看下图并阅读后面的文字,然后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



  在2005年的首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上,一组名为“中国慰安妇”的作品,获得了社会生活新闻类组照金奖。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完整记录中国慰安妇生存状况的照片,它的作者是来自杭州《晨报》的新闻摄影人陈庆港。


  陈庆港形容自己寻访现存慰安妇的初衷,源于向自己提出的一系列疑问: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她们是如何被日军抓走的?她们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经历?


  作为一名探访日军侵华史真相的记者,他的第一直觉是应该做些什么。他开始有意地收集关于慰安妇的信息。


  尽管在陈庆港查阅的数十万字的资料里,不乏对慰安所的描述和慰安妇的口述实例,但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他越发强烈地希望去看一看这些活着的慰安妇,看看她们现在的生活,看看曾经的伤痛究竟给她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对于这一切,白纸黑字的记录是无力的甚至是空白的。经过3年的准备,2004年7月,他开始了寻访慰安妇的历程。


  “当我拿着一长串的姓名,在当年遭日军铁蹄践踏的域市或者偏僻乡村寻找她们的时候,我的心里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


  陈庆港渐渐发现,推动他记录慰安妇的已不再是当初单纯的好奇,“历史是细节的组合,国家的历史就是个人历史的组合。然而我们很多史实就是一些空洞的数字,她们是谁,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我们缺少细节。”


  几乎所有的老人在讲述自己的苦难后,在用干枯的双手擦拭去眼角的泪水后,都会拉着陈庆港的手问:“他们什么时候能向我们道歉? 我还能等到那一天吗?”


  38位慰安妇的身躯上深深地刻着我们整个民族的苦难。这些朴实的老人对陈庆港说:对,我就是你要找的慰安妇,问吧,孩子。


  据资料显示,在日军侵华期间,慰安所遍及中国20多个省,至少有20万中国妇女先后被逼迫成为日军的性奴隶。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这茫茫20万忍辱负重的女人,她们中的大部分也许已成为永久的冤魂,而活着的,也大多将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深深埋在心底。但是在海南和山西两省,却有40多位老人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曾经是慰安妇的事实。


  为了找到这些活着的慰安妇,陈庆港跑遍了两省的各级文史资料馆,一步步地追寻她们悄无声息的踪迹。


  “我采访到的这些老人,她们大部分住在偏远的小村庄里,经济十分落后。虽然她们周围人的生活也不好,但她们的生存状况比别人更差。她们的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小一点的七十五六岁,身体状况都不好,基本都有病,除了妇科病,就是伤残病,病重的也没钱治疗,就是在家等死。她们有的结婚生了孩子,有的就是一个人,因为身体受到摧残不能生育,就领养了孩子养老。”


(选自2005年7月21日《北京青年报》,作者颜菁)


解析:


  1、细细品读原文,把握文章精神。“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能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原文的精神,就无从真正激发出有实在内容的感想。


  2、在整体把握原文精神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的“感触点”,也就是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去深入挖掘,并用这一“点”去统摄全篇,使感触的内容集中紧凑;千万不要“广种博采”,面面俱到;更不要写成原文内容不分轻重缓急的转述或不疼不痒的评述。


  对这个“点”的理解也不要过分拘泥,这一“点”可以是原作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原作的次要内容,甚至某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也许还只是文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句闪光的话等等,都可以;总之,要真正凸显出某一个亮“点”,然后集中挖掘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


  3、扣紧自己的“感触点”,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万不可出现一些游离于“感触点”之外的枝蔓。


  写读后感的重点就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的部分。对生活实际的理解也不必太拘泥,这里的生活实际,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总之,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都可以;但一定要扣住中心,还要具有时代感。


  4、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兼顾与叙述、抒情的有机结合。


(二)阅读下面一则原始素材,想一想:你对它的“中心印象”是什么?你打算如何使用这则材料?也许有的同学想把它扩展为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也许有的同学要大大议论一番——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吧。


  一个游览景点,围着一大群人,大家在看“孔雀开屏”。那只美丽的孔雀屏从早到晚就一直那么张开着。记者有些奇怪,一打听,原来,孔雀的主人为了招揽生意,竟用铁丝把孔雀漂亮的羽毛支撑开,孔雀想收也收不起来了。人们不禁感叹:真是生财有道啊!


解析:


  这段材料最让我们触目惊心的一点是:“铁丝把孔雀漂亮的羽毛支撑开,孔雀想收也收不起来了。”


  那从远古翩翩飞来的神秘的精灵,那从神奇童话里飞来的美丽的“孔雀公主”,那人们心中永远华贵圣洁的象征,那永远色彩缤纷的孔雀开屏,无论如何都不能与这冰冷的铁丝缠绞在一起!然而活生生的现实就是如此。


  以此作为“中心印象”入手,也就抓住了该素材的“大鼻子”。


  这样的事例可以用来谴责暴殄天扬的野蛮行径,也可以批判见利忘义的奸商恶行,也可以联想到:“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和“人与自然”的话题。


(三)下面是一则寓言,请你从这个寓言中引发出一个论点,写成一篇议论文。


  一对孪生的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深思。


[参考例文]


要全面看问题


  一对孪生小姐妹走进一座玫瑰园,一个看见花下有刺,便说那是个坏地方;另一个看见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就说那是个好地方。那么,这座玫瑰园到底是好地方呢,还是坏地方呢?总不会是又好又坏吧?其实,它还真是又好又坏呢,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人类世界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好和坏,利与弊往往同时并存。火车、汽车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它们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开矿能给人类带来大量宝贵的原材料,但它也不同程度地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火箭是现代宇宙科学重要的工具之一,但它在战争狂人的手中也会变成毁灭人类的武器;电可以带给人光明、温暖,带给人崭新的文明,但它也可能酿成火灾等祸患……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些事物存在着弊端就否定它们。如果现在世界上不再使用火车、汽车,不再允许开发矿藏,不再进行宇宙空间的探索,不再使用电,那么,我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我想,那将是一个黑暗的刀耕火种的世界吧!


  物是如此,人也一样。刘邦本人也是个玫瑰与利刺俱全的人物。据说,他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而且最好美色。但同时,他又有斩白蛇而起义反抗暴秦的气魄,他能屈能伸,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又善于识人用人,重用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一大批人才,终于推翻强秦,击败项羽,一统华夏。反之,项羽不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只因韩信曾经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有过一些不光彩的记录而对他弃而不用,自己终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有团聚,却难免分离;有胜利的欢呼,却不时伴随着失败;有真善美,却又不无假恶丑……居里夫妇有的只是寒冷的实验室,诺贝尔身后的是浓浓的硝烟,贝多芬不得不接受自己失聪的双耳……遗憾吗?这就是人生。


  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对立面,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你只从一个角度观察它,无论是哪一个角度,都不会得到全面的、正确的认识。“管中窥豹”,毕竟只能略见一“斑”;在众人都熟悉的“瞎子摸象”的故事里,每一个瞎子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实际上只不过留下些笑料罢了。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选自章熊主编《大规模考试评分误差控制及评分参照量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例文点评:


  关于玫瑰的作文,从不同角度思考,能提炼出不同的论点。可以提升为对人生的态度,可以延伸为一种人格的体现,可以又升华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可以谈民主与法制,可以谈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如何根据论述的需要来转述材料,如何使材料与论述结合,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本文就巧妙地借助于“始发叙述”和“连接句”,使材料与观点对接。开篇概述材料,突出交代了两个小女孩对玫瑰园的不同评价,语言精练,并明确了论述方向。接着用一个设问句“那么,这座玫瑰园到底是好地方呢,还是坏地方呢?总不会是又好又坏吧”设置悬念,引出“其实,它还真是又好又坏呢,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作为连接句,使材料成为“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这一中心论点的“切人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连接自然妥帖,巧妙严密。


补充例文:


成功需要代价


——有感于“每朵花下都有刺”


  一位小姑娘伸手去摘一朵盛开的玫瑰。突然,几根尖刺扎入了手指。试了试其他的几朵,均是如此,她缩回了手,哭丧着脸说:“为什么每朵花下都有刺?”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境遇。当我们确立好一个目标后,我们起步走。目标是辉煌夺目的,而通往目标的路却是那么地漫长,崎岖。我们说:“为什么成功总是那么难?”


  是啊,世上没有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的成功,成功是需要代价的,不忍受一定的苦楚,任何人也难以摘取成功的花朵。


  陈景润若不是废寝忘食地埋头苦干,忍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他如何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司马迁身在大狱,遭受酷刑,如果不能忍受巨大的痛苦,他又怎能写出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对学习更是如此,不付出辛勤的汗水就无法得到成功。“学海无涯苦作舟。”有的人不能忍受奋斗途中的辛劳,怕被花刺破手指,望着成功的鲜花,他退却了;而有的人,眼睛注视着成功,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做拐杖,忍着困倦、寂寞,忍着劳累、孤独,用汗水铺成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虽然举起鲜花的手已是血迹斑斑,但是,他毕竟成功了。


  不仅学习如此,当前的改革也是这样。改革的前景自然是令人振奋的:国家昌盛,人民富裕,国泰民安,中华民族又腾飞于世界。然而当前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发展不平衡,市场疲软,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等等。然而我们却不能不改革,不能离开这条强国之路。我们知道:每朵花下都有刺,没有一种成功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会咬紧牙关,振作精神,忍受当前的诸多不足,克服困难,我们有的是信心和勇气,有的是毅力走过这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艰难岁月,到达光辉的顶点。


  倘有这样一个人,能够忍受花刺扎入皮肉时的疼痛;那么,他可以摘取自己心爱的鲜花;倘有这样一个民族,懂得“每朵花下都有刺”≯懂得成功是需要代价的,因而能够咬牙忍受各种压力,忍受各种苦痛,不屈不挠地奋斗,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腾飞于世界。


  愿我中华民族能忍受奋斗过程中的苦楚,愿我中华民族早日腾飞于世界。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