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如何上好一节课——活

发布者:朱为为     发布时间:2019-07-10 浏览数( 0) 【举报】

如何上好一节课——活

不是指课堂表面的活泼,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这个层面,可以说是各显神通。

引得巧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一位历史老师,快上课了,看到还有几个学生在讨论上节课学的内容:力的分析,这位老师上课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们学了力的分析,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由哪些‘力’使得我们国家在近代四分五裂,沦为了殖民地。”话语不多,但很快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

衡中一位生物老师提供了如下一个案例: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那么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那植物又是如何“喝水”的呢?这样,就很自然的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而且导言中涉及了广告词,还有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对这些都是比较关注的。

有一位语文老师说:“语文课上学生很容易松懈,提高课堂紧张度也就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想数学老师也要提高课堂的紧张度。我从此文中摘录如下一个片段:

放松的原因是熟悉,所以,增强新鲜感,也是加强紧张度的一种办法。

 

关于课堂提问,我颇有感触。现在的公开课,执教人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前都会设计好很多的问题。但是什么事情做过头了就会有副作用,甚至走向反面。公开课上存在的现象是:多问;快问;追问。

1)提问特别多。

记得几年以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研究员在分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边讲边问正取代灌输式的讲授,关于课堂提问的具体结论如下:

——高密度的课堂教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的重要方式(一节课问105个问题,连上课老师自己都不相信)。

——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回答”,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排除教学障碍,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课堂提问中以推理性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单一。

我听过一节课,是关于均值不等式的。教师提问是比较合理的,效果也还不错: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了均值不等式很多的变形,并对均值不等式进行了正确的推广。但我们很担心这种“师问生答”:因为学生的创造性很可能在“师问生答”中慢慢消逝了。

“学生提出问题,何时能够出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个基本目标,其中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而这问题又与教学紧密相关。

小步引导启发,创新意识渐逝。教师不是用讲解控制着教学,而是用提问控制着教学;教师提问不是提供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而是扼杀了创造性的思维意识。”

这段话是从一本数学杂志摘录来的。上述认识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启发的。

2)习惯于“设问”,但急于下结论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中国的数学教学特别讲究“设问”的艺术,但有的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探究的细节,过于看重预设,忽视了生成。

这个学期,各年级的课都听了一些,发现课堂提问是比较多的。多数设问是不错的,但有些老师喜欢打断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怕学生浪费时间,或者担心课堂会偏离自己预设的方案。但我觉得学生的发言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想法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该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发展、讨论和解决等活动上来。

表面看来,这种预设的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实际上,表面的有效掩盖了真正的低效或无效。

3)习惯追问,穷追不舍

有的教师习惯追问,试图从一个学生身上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抑或把该生当着一面镜子,精彩处,令人羡慕不已,失当时,成为众矢之的,似乎要牺牲一个人,幸福千万家,弄的该生紧张尴尬,课堂教学成为个别性教学。

老追问同一个学生,可能会影响课堂效果。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若追问优生,其他同学能否跟得上节奏,是否会陷入“作秀”?若追问“数困生”,追问能否顺利进行?是否会陷入“逼供”?追问一个同学,其他同学能否集中注意力,跟着思考?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