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主题活动

如何建立学生的数感

发布者:潘玉兰     发布时间:2019-05-07 浏览数( 0) 【举报】

数感是人自身的一种基本素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的心智,是学生数学的重要结构。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数量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还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

  具有良好的数感的人,对于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乍的数感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感。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并主动地探索,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次期中考试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老师想给全班每个同学发一枝铅笔作奖励,老师买了5盒(每盒10枝)还多2枝,你知道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枝铅笔吗?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枝铅笔。这时有的学生就说:“我是十个十个地数。”“我是五个五个地数。”还有的说“我是两个两个地数。”就这样不但使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新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比如:在教学“O”的时候,我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O”,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我在体育比赛中见过”“我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o”。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表上表示温度,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再比如教学“数的读写法”时,我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身边的数,在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生日,自己买东西的价格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数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在实践操作中增强数感。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巾,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死记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在数学“比较轻重”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看一看。

  学生把自己带的东西摆在桌子上骂我随手取出一个苹果和一粒葡萄,问:“谁重谁轻?”学生回答“苹果重葡萄轻。”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很明显一个苹果比一粒葡萄大很多。”我点点头,称赞道“你的眼力真好!”

  <2> 掂一掂。

  我又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盒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盒子,谁轻谁.重。”这时大家就有不同意见了。有同学提议想用手掂一掂,我同意了这位同学的意见,他说出了结果。我问:“一样的盒子,为什么这个会重一些呢?”他说:“这个盒子里有一瓶黑水。”我让这位同学打开大家看一看,确实另一个盒子是空的。同学们都信服的点点头。

  <3> 称一称。

  我从学生的桌子上取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问:“谁重谁轻?”这时同学们就迷惑了,有的进行猜想。我说:“这样吧,为了更准确地知道到底谁重谁轻。咱们来称一称。”我指了两三名同学上台,他们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上称出重量,知道了梨比苹果重。

  又比如我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义设计r这样的一个操作:<1)称一称<2>数一数<3)掂一掂的方法,最后,我拿出课前准备的两种外型一样而重量不同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称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l千克的盒子,通过以上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在数的比较中发展数感。

  小学生一开始是用“数数”的方法来感受数的大小的,在自然数的大小中,从0开始数,先出现的数小,后出现的数比先出现的数大。这样学生能感悟出25比24大一点,而100比10大的多。学习了减法以后,学生又能通过它们的差的大小感悟数量的大小关系。学习了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及负数的知识以后,学生明确了数轴上的点,在右边的点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知道了正数总比O大,O总比负数大。学生的数感是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一点点积累发展起来的。

  比如在教学“1 00以内数的大小”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知道妈妈多少岁吗?”

  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2岁。”

  我把7和32写在黑板上,问“谁能用7和32这两个数字说一句话呢?”

  有个学生说“7比32小,32比7大。”

  “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很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小多了。”

  “妈妈比孩子大25岁,孩子比妈妈小25岁。”

  我又问“大家猜测一下老师今年几岁?”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28岁、25岁、20岁一一一”

  我提示说:“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跟刚才那位同学的妈妈差不多,给你们三个答案:20. 26. 30,请问,我今年几岁?”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30岁”。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形成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估算中形成数感。

  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必须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估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们对实际情境中数基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要让学生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对自己估算结果作出合理的分析。

  比如:计算305+290,学生可以把它看作300+300估计得数大约是600。28×25可以按30×30估算正确得数比900小,也可按30×20估算正确得数比600大。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合理估计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如:“动物园的门票,每张8元,我校组织95名学生购票去动物园,估计带800元够不够? ”学生只需要把95看作100,估计带800元足够了。估计比精确算出95×8的结果更灵活、更实用、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感悟数学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没计具体目标,把培养数感应用到教学之中,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并应用各种方法与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题活动

最新主题活动

置顶主题活动

精华主题活动

热门主题活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