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6-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合理应用所学内容。请您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难点”中遇到的情况,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要体现教学重点难点;

2.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3. 如您有参加线下集体研修活动的照片,请在提交该作业时作为附件上传;

4.字数不少于300字。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冯钰芳    提交时间: 2019-06-10 19:35:29    浏览数( 0 ) 【举报】

21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授课时间

531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高一

课型课时

新授1课时

目标确立依据[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课标分析[来源:学科网]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来源:Zxxk.Com]

考纲分析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材分析

 

第一子目“赫鲁晓夫改革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改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冲击了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第二子目“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了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其失败;二是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三是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从改革的结果来看,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长,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第三子目戈尔巴乔夫改革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为此,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此外,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于是,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学情分析

本课讲授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并未系统学过世界史,因此他们初次接触本课会有许多不适应。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1时对美苏争霸有过了解,知道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1991年解体。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从列宁到斯大林,苏俄(联)先后经过“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上述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要知识铺垫。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在于:厘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内容,归纳他们各自改革的特点,并分析他们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在弄清楚上述问题之后,再从宏观上总结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教材P98-100,能概括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2. 通过所给材料,能比较战后苏联三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 通过所给材料,能分析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史背景

重点

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内容和结果

难点

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问题预设

出示苏联的生命周期表。首先回顾苏俄(联)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建成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对应表中前三行);然后引出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激发兴趣

 

巡视

阅读课本,完成基础感知

 

巡视

讨论深入学习

 

聆听 更正 勘误

学生代表发言

 

聆听 更正 勘误

学生补充 质疑

 

做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史论归纳】

  1. 赫鲁晓夫改革

  1. 背景

  1.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同年9月赫鲁晓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 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赫鲁晓夫开展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大张旗鼓地平反冤假错案;

  3. 19583,赫鲁晓夫开始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 农业改革措施

  1. 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2.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1. 工业改革措施

  1.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2. 给企业部分权利;

  3.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利别尔曼建议】196299日,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他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各种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利别尔曼还主张把赢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利别尔曼的改革方案得到赫鲁晓夫的支持,并开始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

  1. 评价

  1.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1.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背景

    196410,勃列日涅夫等人发动政变,宣布赫鲁晓夫“被退休”。

    2. 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

    【新经济体制】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19659月柯西金首次提出,10苏联政府正式推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在集中领导和按部门管理的基础上,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采取经济与行政相结合的方法管理经济,并逐步过渡到以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依照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生产基金付费制”和“鼓励基金”制度,以发展生产,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运用价格、利润、奖金、贷款等手段加强对生产的经济刺激;提高国家经济计划工作者的科学水平;立“新奖励制度”和“经济刺激基金制度”,激发全体劳动者对生产成果的关心。新经济体制是苏联共产党所推行的一次经济体制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益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3. 评价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外资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19863月,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指导苏联20世纪末经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工作的总战略方针。加速发展战略目标.在今后15年内,把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1.31.5倍。这些任务相当苏联建国70年内所作的工作。加速战略的三根支柱是高度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

    3. 评价

    1)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四.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对我国的经验教训

    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全盘否定,虽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没有对经济困难进行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急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政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史论归纳】

  1. 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原因

未改变斯大林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1. 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劳动者态度产积极性不足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平均主义)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