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6-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刘建平    提交时间: 2019-05-14 16:51:00    浏览数( 0 ) 【举报】

内            容

备      注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代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作业:让学生分类梳理本课文言文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说辞

2、品味人物语言,探究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 点评作业。

二、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大体把握了文章内容,古人说春秋无义战,唯利而已,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课文,看一看本文叙述的这场战争是否如此?

 

、议一议,分析全文。

(一)课件显示四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分析全文

 

1、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侯攻郑,为的是开拓疆土,获取政治利益。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郑国没有冒犯秦国,秦国帮助晋国是作为同盟者出兵,意图获取点好处。这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基础

 

2、讨论烛之武出场的情况

烛之武出场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这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烛之武先,是因为国家利益所在,郑亡,君亦不免矣

 

3、重点鉴赏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说辞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师

学生讨论

然后,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理解说辞的内容,分出说辞的层次,体会烛之武的辩才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四层

 

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人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阙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阙秦以利晋的蠢事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简单探究秦伯退师后晋文公的表现

提问、讨论、归纳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这个,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字起作用

、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

(一)默读全文,思考人物形象

(二)分析、讨论文中人物形象

 

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能够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物

重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其他人物形象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如何看待佚之的人物形象。(伯乐还是狐狸)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结一结,突破情感目标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古往今来,人们总逃不出的魔掌,绕着划了一个又一个圆。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几个性格各异的君主形象,这是作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也是每一个决策者应该学习、借鉴的,那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最大的利益。

 

、练一练,实现能力迁移

1、背诵课文第三段文字

2、结合本节课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三

3、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

 

附:板书设

 

 

 


教学反思: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