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7-1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黄沛成    提交时间: 2019-06-03 08:46:45    浏览数( 0 ) 【举报】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来源:

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33页数)。

二、教学要求: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曲子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在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免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4、相关音乐知识: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

②民歌的音乐特点是较为短小,反复较多、自由、顺口,即兴性较强,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亲和力较强。

其二是不同的民族的民歌因为基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其音乐有着深厚的当地文化积淀,从而具有着本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而也成为本民族的音乐特征的标志。

其三是各民族或地区的民歌的旋律与本民族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尽情发挥情感的运作和易于本地区的流传。

四、编者用意:

1、概括认识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

2、比较聆听《好汉歌》和《王大娘钉缸》后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孟姜女哭长城》谷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

④学习《沂蒙山小调》从而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演唱者的再度创作所起的情感力量并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五、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3、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六、教学难点:

1、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2、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七、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1、导课:根据本课前所学的有关民歌内容《高亢的西北调》和《独特的民族风》,首先进行有关内容的复习。出现几首大家前两个课时的接触过的民歌,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音乐记忆并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用音乐拉近师生的距离。民歌(蒙古、西藏、西北、湖北)

2、出本课要讲的《醇厚的中原韵》所在地理位置,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比较不同地方对同一民歌内容的不同音乐表达,从音乐中理解不同区域音乐文化深层次人文文化的内涵。说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3、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重点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区别,在音乐的主题旋律上充分的进行对比,从中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进而理解民歌是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4、听民歌《王大娘钉缸》和创作歌曲《好汉歌》,仔细对比这两首歌的关系,进行学习过程的拓展与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5、聆听民歌《沂蒙山小调》从而感受音乐要素(音色、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演唱者的再度创作所起的情感力量并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以江苏民歌《孟姜女》和初中学过的《长城谣》两首歌曲作为知识的巩固点。尤其是选择了《长城谣》这首创作歌曲为代表来讲解,使学生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和开阔。

6、聆听了四首中国民歌(蒙古、新疆、海南、江苏等中国东、西、南、北四大块地区为代表)后,让学生一起来探讨一个主题:民歌与语言的关系。

7、通过学习本课后,在学生中进行对民歌的探讨、总结。可以进行拓展性的思维。

8、在时间允许情况下,趁着学生热情和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歌认识的巩固,让学生继续欣赏几首中原韵味的民歌。

9、以著名音乐教育家柯伊达的名言来结本课:

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惟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如高一开设美术,也适用高二年级)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0 g/ t. h$ \+ m& I% n* H) B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4 Z3 ], B7 \. R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3 n5 |% Y* i; f2 y《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 T5 u( o$ I' I9 t7 c' @: |; [5 i! C' r/ C# e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 D3 n* |4 U/ c* l1 m! q
  1 {1 h; Q' `9 _* s- j王大娘钉缸  % C+ ~6 D% M0 `/ I/ r! a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U' [) e, N4 Y2 W6 x/ l$ E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 W% B2 f3 z! T( I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 _) b  l* Q' h' ~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L. n; a( P" y+ W% ^9 z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 $ [7 T6 y; z+ j. m* e.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 O8 p! R+ }  x. m
8 A; u& y5 Q; h. k7 ^! }# T3 k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 p5 r9 X- Z. [* `2 h* I. C& [三、教学重点:" X4 o2 v' K3 J! x5 g+ N#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 S2 @. Z/ t7 Z: w4
+ i: f% o+ b% H四、教学过程  
# p$ s, i) ^. G- E0 j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 x7 U) W3 [. u- @- C0 Z. b+ J
  
2 Z( F/ Z" s) I  T9 G$ E8 f授新课:   
9 K& i. o  z# ~6 \$ C/ E! Y) N3 y# H  L; 《沂蒙山小调》2 V+ P- e" A- E+ m$ g
# K7 G' W- u0 M+ R. b; J(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0 O0 \$ |  c% ?" {  8 W; l# q+ }- I$ r; `&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 C' ]4 F6 R7 z& ?; @3 p  3 R0 ~8 |' _" f+ L(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 O$ E) z, J& H8 L! s4 q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 u) k+ o. H8 n3 @1 q0 } 2 L& S# ]8 A1 M! N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7 f/ j" ]1 k/ ~. C) `, k8 u  & j, g$ H; R% P(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 C1 w" P7 p3 Y& m1 B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 n  t2 V- r0 ~  \3 P  C' W|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 F6 h5 i, m; }. w( V# D6 }1 a' R1

. s( _/ i- n# z9 M(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8 k3 r+ E" s0 H; E5 A% E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  
  c) t3 [6 k# a) w(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6 u4 A  W% n, a1 e1 o; J. u9 ^3 D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 ^* B5 ~! K3 ^" F) u8 M ; G( Q: X' M& L7 V9 m) s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z! h! o1 p; a# I$ ~/ T4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 F# x9 n, q; p!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0 _5 c. l( Z9 [% ~$ T( a! D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5 }7 f+ t9 `) i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 d5 N! v! Q- E( x* Y9 o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 a  ?/ R& v5 ]% h" F$ J0 k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0 k2 c/ r: r- S* Y.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9 J7 J! ~3 F' u9 h3 u5 s6 }; n" Y% ^" ~. z  v* P(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 R- Y6 p1 J; r ' s# S& M, h$ I. E/ {2 v/ v; }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2 g* ?' z8 h! g0 Q: o- M8 t * C# s! G, P* o* e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 Y: E# Y8 h, A5 s- L 8 z( B( }- U0 a9 Y1 E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 D: D1 T/ A+ Q" o1 c - S2 V5 E+ B2 ^: q5 [2 t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8 o  v1 R! H  `( r+ V& V% U. N

4、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4 O' R7 ^& c0 ~" f2 c

! A/ }/ M% m# K8 S% ( H+ M- c7 U+ Q: d, g- {7 b% i(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 A' I! Y6 T2 l- {& ~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 |9 _' X' H. d' C' v体裁:小调最丰富;  
2 C% W& S0 U; k2 w9 u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 a8 {: @- _5 H7 w$ z' x1 I& X音阶:六声、七声为多5、拓展与探究
9 E3 L( Q( R! j& a; ~9 d/ C 1 u" `1 _* k' y5 a, X+ ( a* k- }0 o! x7 M& l* S0 t+ D$ X! ~(1)、第2题、第3题已在前面学习、欣赏中结合完成。(2)在第1题、第4题、第5题中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其中两道题。(3)一起完成第5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只完成“鱼咬尾”的创作方法,或采用老师给节奏,学生创作旋律的方式,适当降低难度)。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7-02 11:23:17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