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6-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薛韶慧    提交时间: 2019-05-29 19:10:14    浏览数( 2 ) 【举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1.“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概念的辨析
2.“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喻体的本体内涵的正确解读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看韩剧吗?现在韩剧在中国可谓风风火火,尤其是2006年一部《大长今》横扫中国大江南北,而香港甚至要把这部电视剧写入教科书。于是有人惊呼“寒流来啦,我们要抵制”;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就能够影响的了的。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文化问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拿来主义》。
二、            朗读课文,,粗知大意。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三、            理清文章的结构
问题引出文章的行文安排
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习课文
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题: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五、            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文章中告诉我们何为拿来主义,那么,怎样拿来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六、            作业
1.鲁迅先生认为到底要怎么拿来?
2.鲁迅先生在论证怎么拿来时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骥才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我们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
二、深入探究
在如何“拿来”的问题上,作者批判了哪几种错误态度?作者认为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1.阅读课文,在对待祖上留下的“大宅子”,文中引举了哪几种错误态度?体现了什么思想?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在对待“大宅子”——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孱头”是懦弱无能的逃避主义,“昏蛋”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欣欣然”“接受一切”的是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论证方法。
2.在如何拿来的问题上作者说:“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主义者怎样做呢?
明确:拿来主义者与前三种人截然不同,对遗产中的精华,大胆吸收;对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就批判地吸收,;把对遗产中的旧形式,当做反面教材;而完全无用的则全部坚决地抛掉。这两段相成鲜明对比,是非区别更加鲜明,而比喻论证使观点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
3.最后一段收束全文,强调了什么?
齐读课文末段,思考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你有哪些感想?
学生发表见解后,明确:作者说“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本段中使用最多的是“新”字,我们在“拿来”时要创新,创新是拿来的目的,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提出的,这种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观念是否已经过时了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再一次聆听鲁迅先生的声音,我们怎样才是新人?
四、小结
本文的论证艺术:
比喻论证(用相似点的事务打比方)
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比较)
对比论证(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犀利的语言,幽默讽刺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时来自对事物深刻敏锐的观察与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和痛恨。本文时较为轻灵、活泼的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谈笑风生,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至于论证方法则较好地采用了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种方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述技巧。语言时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情感,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该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伟大人格。
五、作业
《优化设计》“巩固与拓展”部分。
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谈的是文化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师讲起来也不是很容易。这就要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要费些思量。我注意了每节课的导语的设计。
这是一片杂文,论证思路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式,所以,我在阅读课文和讲课思路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章,我先介绍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确这篇课文谈的是对待外国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态度。在讲解的时候关注学生的理解,讲解中注重文章的严密的逻辑性,如可以以这样的讲课思路: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提到拿来主义之前,作者还提到了哪些主义?他的态度如何?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组成部分?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得出?围绕这些问题再设计问题,依靠学生小组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生出兴趣,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思考作者行文的特点,本文可供借鉴的写法。因为这样的思路较为清晰,所以课后学生反映还是很好的。但是也有一定的问题,在深入探讨和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上还有设计一些更为开放式的问题为好,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