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7-1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曹春年    提交时间: 2019-06-04 15:42:16    浏览数( 1 ) 【举报】

一、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

按照课标要求,同学们通过学习要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要求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

2.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实际中处处有力,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充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突出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教学中多次运用“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也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了解力的概念;

②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③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领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作用效果;

③通过探索活动,初步体会“概括”、“放大”等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教学难点:

归纳力的基本特征,利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日常现象。

4.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课件、奥运会比赛视频片段、手推车、拉力器、水桶、凳子、小车、磁铁、滑板车、激光笔、平面镜

学生试验用:(分组)2个气球、一支铅笔、一条橡皮筋

三、教学设计思路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体会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2.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设计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以实验探究为主,演示、小游戏、观察、归纳、讨论、阅读和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非智力因素;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引导者和解惑者的主导作用,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

程序师生活动预期效果目的难点

课题引入(3分钟)1.展示臂力器,说明器材的用途,并请同学亲身感受力的作用。

本班的“大力士”上台示范。

(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和表情)

问:进行动作示范的同学的表情怎样?他会有什么感觉?

答:吃力、肌肉紧张

指出: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来源于这种“紧张”的感觉。现在我们就跟着“感觉”走进物理学中的力。

2.投影课题:

(板书)第四节 力激发表现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题产生兴趣。体验与感悟物理现象,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导入课题

展示课题

只能观察表面现象,不能准确表达出用力时的感觉。

什么是力(9分钟)1.动动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使用“手推车、拉力器、水桶、凳子”的。

请四个同学分别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问:

①四个同学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具体分别是什么样的作用?

回答:

有推、拉、提、压的动作,

都有力的作用。

提问: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呢?

2.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表现力的几组图片——有人、动物、机械及磁铁等。

观看图片,结合画面举例,归纳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生对力的概念的准确归纳描述。

什么是力(9分钟)得到: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结合幻灯、引导学生理解“施力物”和“受力物”。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从手提水、马拉车等现象中体会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板书: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必然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

4.展示道具:小车

问:你能让小车动起来吗?

思考方法,积极的上台进行演示用手推小车。

进一步问: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会有力的存在吗?

积极思考,说出方案。

演示:小车上放一磁铁,用另一磁铁靠近排斥小车。

请同学小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触。

通过观察,知道施力物与受力物,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理解有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并不一定要接触。科学的表述概念,并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

进一步理解力的概念

经历动手观察思考的过程,拓展已有知识,加深对力的理解。

设计出试验证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分钟)1.拿出一个滑板车,问:谁能双脚站在上面滑动呢?

会这项运动的同学高举双手,出来演示。

人去推墙,但为什么人和车往相反的方向滑行呢?

同学观察、思考、讨论。

问: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这个“推”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学生分组实验:

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组一:2个气球

同学积极演示这个情景,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经历过程,实际观察,领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并能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分钟)组二:一支铅笔

组三:一条橡皮筋

认识:一个物体是施力物,同时又是受力物。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实验,鼓励发言,补充解答。

3.试一试:你能将你自己从座位上拔起来吗?

同学们笑着尝试,讨论原因

问:力的相互是作用的,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举例:划船、游泳等。

说明:“神舟七号”飞船不是一下子“跳”上太空的,它是靠向后“推出”高温高速燃料气体而前进的。利用器材,分组探究

如:气球相互挤压,都变了形,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采取游戏形式,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互相交流的能力。

拓展知识,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利用所供器材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播放影片:北京奥运会上的一些比赛场景。(蹦床、射箭、足球、乒乓球等约1分钟)问:你能说说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吗?

津津有味的观看录像,回顾奥运的骄人战绩。积极思考、讨论问题。综合分析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

板书: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提问:手压桌子,桌子发生形变了吗?

发生争论,有不同意见,经辨析,总结出桌面发生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形变。

激光束

教室天花

板上,光

斑移动明

桌面上固定的小镜子,

随桌面变形作微小位移

进一步问:同学们有办法让这种微小形变显现出来吗?

演示实验:

用激光照射在桌面上的小平面镜上,观察天花板上亮点的移动

认真观察实验。

认真观看录像,回顾奥运的骄人战绩。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会科学的方法可以纠正认识中的误区,从而正确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激发爱国热情。

引起矛盾,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从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将“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这几种情况归纳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小结:力的作用的确会引起各种物体的形变。

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思考、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示说明。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推门等小实验。注意学生安全。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这叫做力的三要素。

4.演示:用手推桌子

问:你想怎样表示出这个推力,让其他人认识这个力?

教师讲解力的示意图。

5.投影展示:随堂练习

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设计实验说明。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强化训练,及时巩固

设计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课堂小结(1分钟)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阅读教材,自我总结本节内容,个别作答,集体交流。回归教材,系统整理知识。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发现:“物理可以这样快乐中学”,在环环相扣、大家动手的氛围中,学生学起来轻松,就很容易达到了教学目的。

2.通过有效问题串设置,层层推进,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与积极性。将课堂知识点的过渡设计得巧妙自然,使学生没有生硬的灌输学习感觉。

3.生动的形式,是本课堂课成功的一大条件。充分应用多媒体、自制演示道具,精心设计互动情景,演示、小游戏、观察、归纳、讨论、阅读和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4.在理念上,本堂课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科学的方法,通过“概括”、“放大”等科学方法的应用与介绍,使学生在思维上更加放开,更加主动,形成本课的一大收获。

5.不足与改进措施:

①加强实践的课程,对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有一定考验,道具准备、教学过程的设想、与学生交流的变数处理等等,都不能忽视,否则容易超时、赶时。

②课堂的知识,除小结外,一定要及时加强应用练习,才能让学生充分深刻掌握,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又回到实践中来,这是学习物理基本过程不能忘记。

③虽然课标对本课内容要求并不高,但课堂的信息量大,学生探究活动后交流与评估没能充分展开,所以探究中的新问题或未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在课后再完成。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7-02 11:05:21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