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6-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周东洪    提交时间: 2019-06-08 10:25:53    浏览数( 0 ) 【举报】

诗教,一种极致德育

 *学校德育颇受诟病,其间原因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很复杂,但德育成效甚微是不争的事实。德育是个宏达而又艰涩的老话题,如今举国大谈立德树人,德如何立?人如何树?莫衷一是。当然,育德之途绝非一种,殊途同归未为不可,多管齐下亦理所宜然。但我想,总有一些路径更好的吧。近日,读些古代诗歌集,常常被诗歌的情感所熏染,被诗歌的思想所触动,被诗歌的魅力所撞击。于是自然而然联想到德育,我想,假如让学生沉浸在诗歌中,或许是德育的捷径,进而我又想到古代的诗教。  

 *德育没有捷径,但诗教的确是德育的传统。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其中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意思是凡亲身到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教的结果;老百姓不仅温柔敦厚而且不愚昧,那便是学《诗经》学得很深入了。由此可知,诗教中的本指《诗经》。《诗经》本名就是一个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那么《诗》教要达到的目标怎样呢?就是使他们温柔敦厚且不愚。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形象和态度。  

 *《论语》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说思想情感很纯正。在儒家六经中,《诗》居第一。《诗》作为先民的典册,自然会受到儒家尊崇;同时,《诗》中流露出来的人伦和社会情感、对先王功勋、礼仪的记忆和颂美,也非常容易获得重视人伦的儒家的认同;此外,孔子对《诗》的感受和解读,也是《诗》被纳入儒家系统并且居有重要地位的重要因素。孔子是儒家鼻祖,所以,儒家依从孔子的教诲,认为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汉孔颖达说:《诗》依违讽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宋梅尧臣说:《诗》教始二《南》,皆著贤圣跡。 明海瑞说: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经并行,《诗》教为首。  

 *其实,孔子的诗教观,在《论语》中也有体现。《论语》中,孔子曾对弟子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通过诗歌委婉讽喻,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表达自我,认识万物。还是在《论语》中,他对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也就是说不学诗连讲话都讲不好。  

 *孔子的诗教观可以看做中国最早的诗论,从上面谈到《论语》中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诗经》对个体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还有宣达心志的作用,对社会还有政治功用。我们今天谈的重点还是教化功能。诗已非局限于《诗经》,诗教已经泛化到历代诗歌的教化,兴观群怨甚至已经溢出诗歌的体裁范围而成为整个文学领域的价值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传统绵延不绝,历代先贤圣哲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诗教的熏陶。  

 *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为什么具有种德养心,教化成人的作用?《尚书》说:诗言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见诗是以志为内核、结晶于情、表现为言、令人嗟叹歌咏舞蹈、不能自已的魔物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的诗歌既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这相当于一种宗教情绪,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诗教导了中国人一种人生观,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情怀。所以他曾说: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蔡元培先生也说: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宗教,而诗情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教代宗教。无怪乎有人说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被孔子慧眼相中成为教化的利器,又为历代传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语的独特魅力。诗歌是用来读的,用来唱的,需要发而为声,而汉语平仄抑扬的声调、和谐相押的音韵和节奏分明的音节非常适合吟诵和记忆。歌咏诗歌,朗朗上口,不知不觉,潜入脑海,化为记忆。加之时常口诵心惟,内化于心。古代童蒙养正的读物,多采用诗歌形式,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诗教之所以成为可能和传统,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一是语言精练,二是含蓄委婉。诗歌语言较之其他文学体裁最为精粹,言约意丰,言简意赅,以简驭繁,于片言只语中浓缩富赡纷繁的情愫,蕴含博大深邃意境,所以诗歌堪称母文学。事实上,世界上各民族最早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诗歌简约的语言,易于读者记诵。诗言志,往往不是袒胸露乳,直抒胸臆,讲究含蓄蕴藉,选择意象,运用典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讽喻,寓理于事,以古写今等等,言在此,意在彼,令人驰骋想象,逸兴遄飞,意味无穷。一旦心领神会,美感油然而生。诗歌忌直白,绝少开门见山,板着面孔说教,即使是忠言良药,也要包裹糖衣,让人在愉悦中接受。这样真正使诗教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地。  

 *诗歌是文学之母,也是文学中的贵族和天使,能令人心旷神怡,超脱尘俗,境界高远。学人李少君说,与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唯有诗歌是超越性的,高于尘世的,那些永恒的自然山水、强烈饱满的情愫、美妙绝伦的意境,可以使我们灵魂出窍,暂时忘却烦恼与痛苦;可以安慰我们破碎的心灵,让我们抚平激烈拼搏竞争中碰触的累累伤痕。而如今小说、散文、电视剧之类以叙事的琐碎平庸,完全平行于等同于我们的可怜无聊生活,甚至更低俗、龌龊,让人悲观绝望,看不到一点光亮、希望与理想,起不到提升精神、净化心灵的作用。他又说,诗教的普及还有助于建立一个真正的所谓和谐社会。诗,无论作为宗教还是教育,由于诗歌是从体谅人心、培育人情出发的,所以,一个诗教社会就绝对不会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械化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社会,就绝对不会是一个科层分明、规范森严、没有人情味只有交易与物质关系的社会,就绝对不会是一个视自然与他人为征服对象的掠夺性动物化的社会。诗教普及的社会,就一定会更人性化一些,温情脉脉一些,互相依存与互相理解一些,从而也更和谐一些。而那可能就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都更加和谐从而也更加舒适一些的理想社会。  

 *学人梁东说,诗教可以从根本上,从人的心灵深处提升人的道德感悟。院士杨叔子先生说,国魂凝处是诗魂。我以为,教化人心,唯诗歌最佳。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永恒的超越性的力量,比如价值规范、人性光辉、自然之美。那些成为经典的诗歌,其作者往往是德行高尚之人。清代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诗乃人之行路,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史学家、诗人连横先生说:诗人以天地为心者也,故其襟怀宜广,眼孔宜大,思想宜奇,情感宜正。若乃奔走于权势利禄之中,号泣于饥寒衣食之内,非诗人也以诗人而谄权贵,人笑其卑;以诗人而求私欲,人讪其鄙。卑也,鄙也,皆有损人格也。浸淫于这样的诗人的作品中,学生能不为其表达的对世界、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和审美情趣所濡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处于德育困境的我们而言,或许,诗教是接续传统的一种极好的德育法宝。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6-10 16:08:30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