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6-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刘称长    提交时间: 2019-06-12 11:13:20    浏览数( 0 ) 【举报】

基本信息

课题

 

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作者及工作单位

银坑中心小学    刘称长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学情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还是占他们认知的主导地位。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内化数学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为此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水果,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重视分法:15个橘子平均成5份。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分香蕉,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进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全课小结.

 

 

 

 

 

四、巩固与提升

 

五、总结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展示分的过程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

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分小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揭示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引发思考: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板书:2).
  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6个桃平均分在3盘里,每盘几个?

(2)师:“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

引导: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分桃子.
   (板书:2)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师:像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除法)

3.结合例2,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学习除法的符号是“÷”。

  (2)教师问学生“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西瓜是几个?(10个).把“10”写在除号前面.

   ②把6平均分成几份?(3份)把“3”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3)
   ③每份是几?(是2),教师把“2”写在等号后面(板书:2)
  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6÷3=2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6÷3=2”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这个算式读作:6

除以3等于2(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4.教师出示“8÷4=2”,让学生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5.学生自己读书,并完成分桃图.
   (1)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师生答疑.
  (2)引导学生看第40页上小朋友分桃图,可以先说说图意.左图表示一个学生要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右图表示分的过程,虚线表示已经分了的,实线表示没分的.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四、巩固与提升
  1.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___________

 

 

 

 A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B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

C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A理解 “平均分”(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

B学生明确:

(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2)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A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B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C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D学生的汇报归纳:先把桃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个.
E师生小结:6个桃,分在3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②、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④、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⑤、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整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实现数学化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说一说见到的或听到的“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分析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知识自主探索,在教学的流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际操作--交流汇报--再实践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习内容与手段的开放,实现开放性,教学中新知的提出来源于学生,问题的产生来源与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具有可选择性,因此整个学习过程是活泼的、个性化的、开放的,充满了人文的关怀。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6-13 08:22:36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