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4-19 2019-07-1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研修成果(题目自拟)

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 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1. 重点围绕“ 教学习惯改变”,提交教学设计,

2.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3. 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陈春华    提交时间: 2019-06-12 11:49:29    浏览数( 0 ) 【举报】

课题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间


班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重点难点

1.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2.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导入:

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

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前预习】

1.“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制。

2.从__________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3.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__________。

4.为了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中,争分夺秒,,到处开展劳动竞赛。1935年出现的_______________就是一例。

5.到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苏联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1927年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7.1936年,苏联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就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

8.斯大林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这一模式曾使苏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原因:

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主要方针是: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3、过程: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特点:即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了解一下)

A.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

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国际因素)  

②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国内因素)

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C.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①社会制度不同;

②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5成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①工业体系: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③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巨大的积极作用。

6、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原因:

1)外因: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及其战争的威胁,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外因;

2)内因:

①急于解决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克服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②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注意: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结束)

3、过程:

1)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都在抢时间、争速度。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

2)1930年3月,斯大林的《胜利冲昏头脑》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3)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影响:

1)积极性:

①到1932年底,富农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③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消极性:

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延伸:中国通过什么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什么?

1)中国通过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逐步确立,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苏俄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确立。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部: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了某种作用;

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高度集中(政治、经济、文化)。

1)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②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③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④经济成分单一:单一的公有制。

——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家指令性计划,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政治体制:高度集权。

(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①高度集权; 

②个人专权;

——影响:在当时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

但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行政干预。

①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否定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以垄断、粗暴和高压的方式干预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压制学术自由。)

——影响:个人崇拜,虽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意志;

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从功绩和弊端角度:

(1)功绩:

①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2)弊端: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两方面。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③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为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巨变的历史根源。

2)从模式角度: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它带来的明显弊端告诉我们: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重点优化】

1、苏联(俄)的主要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4)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

其中:

①农业政策主要有: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农业集体化方针。

②工业政策有:工业国有,高度集中管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进行经济核算;提出工业化方针。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1)成就:

①生产力——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③新宪法的颁布标志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2)存在问题: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

②片面强调了产值和产量,产品单调,质量低下;

③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3、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来看,从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历程对比来看,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深刻的教训?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平衡发展,使经济稳步健康地发展。

3)要注意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思考: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高积累政策;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

 

 

思考: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方式对待富农采取怎样的政策

1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强制推行。

3)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

再思考: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中国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创造了由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思考: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请问:苏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指什么?

(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支配地位;

苏联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

 

 

 

 

巩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盛行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的几个认识。

1)个人崇拜的根源: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

  2)个人崇拜的主要影响: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典型史实:大清洗)

3)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原因: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4)大清洗运动的实质:阶级斗争扩大化;

 

 

巩固:三者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7-02 11:20:10

研修成果

最新研修成果

推荐研修成果

热门研修成果

热评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