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四次网络直播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语文坊】第四次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9-07-19 2019-07-29

语文坊

作业要求:

提交一篇名师的课例研究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1.拟题规范 2.观点明确 3.结构合理 4.理据清晰 5.字数3000以上。

发布者:尹逊才

【语文坊】第四次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訾斐    所属单位:卫东区新华路小学    提交时间: 2019-07-28 10:40:49    浏览数( 36 ) 【举报】

【第四次网络直播作业】+“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研究——訾  /语文坊/卫东区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今年五月,有幸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课,心中豁然开朗。王老师课堂上信息容量特别大,我正襟危坐全神贯注,整整听了将近一个小时。这堂课,王老师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整堂课设计精致,起承转合匠心独运。教者由意象“愁眠”入手,徐徐铺展,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荡人心魄,充分展示了“诗意语文”的无穷魅力。

    一、品味诗意钟声,启航想象之旅

涛声依旧的钟声曾令人无眠,沿着历史的隧道向前摸索就会发现写“钟声”的诗句层出不穷。

师:现代歌词创作者陈小奇有这样一首歌,听过没有?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
师:无眠什么意思?
生:睡不着觉。
师:谁能给它找个近义词?
生:失眠、难眠。
师: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200多年前,清代王士祯在《夜雨题寒山寺》这样写道: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诗人等啊盼啊,盼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就是多少个月? 
生:120个月 
师:120个月是多少天?
生:3650天。
师:是啊,他这一盼就是3650天,他盼来了什么?
生:盼来了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呢?
师:早在500多年前,明朝高启在《泊夜桥》中写道: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这钟声又是哪儿的?每次听到钟声,路过枫桥,都想起了谁?
生:张继。
师: 几度就是几次。奇怪啊,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都会写到这钟声呢?早在600多年前,元朝的顾瑛在《泊阎门》又这样写道:
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
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他还在抒写着这钟声。听,早在800多年前,宋代诗人陆游在《宿枫桥》中吟诵道: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七年前陆游到过那,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枫桥寺,听到过钟声。
师:从诗中看,陆游七年前就到过枫桥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七年过去了,他又来到了寒山寺,同样又听到了这钟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师:一年又一年,来来往往的客人在变,不变的依旧是寒山寺的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十年换上去,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还可以换成百年、千年……所以,当代诗人陈小奇会写到:
(当代)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200多年前)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500多年前)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
·高启《泊枫桥》
600多年前)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
                    ——
·顾瑛《泊阎门
800多年前)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
·陆游《宿枫桥》
师:读这组诗句,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   张继是谁?……
(让学生自主质疑。)
师: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一首诗有关,这个人就是张继,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出示课文。……  …… 

在课伊始王老师用一组组诗为我们拉开了关于“钟声”的长卷。二百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令人回味。是啊,整整十年,青丝也变成了白发,在这里只是为了听上那寒山寺的钟声。五百年前明朝高启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告诉人们是张继的诗奏出了经典文化的新旋律。六百年前元朝顾瑛的“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使人们深深感到有多少人在寒山寺因钟声而无眠。八百年前宋朝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告诉人们,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钟声。十年、百年、千年不到枫桥寺,钟声依旧。文章仅一首简简单单的七言绝句。王老师以“寒山寺钟声”为出发点,追溯到二百年前、五百年前、六百年前、八百年前描写寒山寺钟声的诗词,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代诗人对钟声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古诗背景的联想,触发学生想象,引起学生心灵的振动。王老师用绵长的画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于“钟声”的天窗。

二、师生共创意境,雅诵品味诗意

王老师抓住诗中的文眼“ 愁眠”,并以此为核心,鼓励学生读诗不仅读出诗的韵味,更要准确地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生自由反复地读诗。)

师:谁来读?(指名读)

师:读得好,字字落实了。谁再来读?再读得清清爽爽的,有板有眼的。(指名读)    师:读得有点韵味了,但还不够。咱们再试试。咱们一起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儿,你们读后三个字儿。(师生读)

师:再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儿,老师读后三个字儿。(师生读)   

师:这一次老师读诗题和作者,你们读诗句。(师生读)

师:钟声悠悠回荡,再读得慢一些 。(生读)

整个教室一片宁静。台上台下都笼罩在一声声时断时续、时远时近、时高时低的木鱼声中。在缓慢的乐曲中,偶尔会传来一声浑厚而富有质感的钟声。这时王老师和着旋律用圆润的男中音,把我们带进了梦的境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老师的朗诵,也感染了学生。他们和王老师共同吟唱,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那悠悠钟声,透过漫天寒霜,穿过瑟瑟江枫,伴着点点渔火,划破寂静的秋夜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上。这钟声飞越时空,深深地敲在每一个人的心坎上,震撼着一颗颗跳动的心,一切都沉浸在那悠长的钟声里。整堂课上,王老师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淡淡的微笑。用他那极具韵味的朗读感染着孩子,也感染着每一位听者,他俨然就是一位表演家。

三、诗中画画中诗,共悟经典魅力

在诗中体验到自我之后,相当于走进了古诗的大门,曲径通幽的风景还需要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欣赏,而这恰恰是学习古诗的难点,区区二三十个字,如何能展现出王维的“诗中有画”呢?王老师提起了“愁眠”这条线索,因为愁眠,漫漫长夜诗人必有所见,那缓缓沉下的月亮,那幽暗恍惚的渔火,那江边盘旋飘落的枫叶……无不时刻牵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因为愁眠,夜泊枫桥诗人必有所闻,那沉月落叶中的乌啼,阴森凄凉,那夜半悠远的钟声,震人心弦。学生在无尽的联想与想象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千多年前寒山寺外张继的小船上,无尽的愁绪油然而生。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生:忧愁、烦闷、凄凉、忧虑、悲伤、思乡……

师:钟声给人什么感觉?(忧伤)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诗。

师:同学们,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有这凄凉的感觉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会有?

师:不着急,再静静地读诗,看看书中的插图,联系生活想想,诗中哪个词给你这种感觉?圈出字眼。

(生静静读诗,有同学在划,有同学在批注。师巡视)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动笔划下了相关的字词,这说明他的阅读有了落脚点。

师:有的同学不仅划了,还在旁边写了批注,这说明他的阅读不仅有了落脚点,还有了心灵与文本的真切交流,他的感觉正在转化成语言。

师:枫桥夜泊的时候人们都在睡觉,诗人睡了吗?诗中那个词告诉我们?

生:愁眠。

师:“愁”是什么意思?眠呢?

生:失眠、无眠、难眠     

师:这愁眠之人是谁?

生:张继。

师: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张继看到了些什么?(板书月落)

师: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就这样望着月亮升起又落下,月落之后诗人又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

师:谁来形容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江枫?

生:秋天的枫树,树叶是火红的,树枝可能已经枯萎了。

师:因为愁眠,诗人又在江中看到了什么?(板书渔火)

师:那是怎样的渔火?

生:像萤火虫一样忽明忽暗的渔火。

师:在一片幽暗一片光明之中,他看到了渔火,此时诗人心里会感到怎样?

生:伤感、忧愁、愁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师:一声声凄厉的叫声,划破长夜,乌啼之后,诗人又听到了什么?(板书钟声)

师:什么时的钟声?(夜半钟声)哪里的钟声?(寒山寺)寒山寺在哪儿?(孤苏城外)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觉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相机板书)

师:霜明明是在地上,所以才会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为什么说霜满天?

生:是微微泛白的天空的色彩。

生:是月色朦胧产生的幻觉。

生:是夜深了感到的寒冷和冰凉,所以会霜满天。

师:愁眠啊愁眠,正是因为愁眠,所以诗人在月落之后看到了江枫、渔火,听到了乌啼、钟声,感受到了霜满天,愁上加愁,所以用一个字“对”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师:说说你怎么理解“对”字?有人说这里对是“伴”换上去读,通吗? (通)行吗?(行)味道一样吗?(不一样)

师:想象当时情境,张继背井离乡,此时最渴望跟谁在一起?

生:家人、妻子、朋友……

师:此时有人陪有人伴吗?

生:没有。

师:只有江枫、渔火,这一“对”啊,对出了张继心中无限的思乡、无限的苦闷、无限的忧愁……这是“无情之对、无亲之对”,能不愁吗?就这样,一首诗诞生了,它就是《枫桥夜泊》。

在愁眠中,诗人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在愁绪中,他听到了乌啼、钟声,满天的霜华。让张继觉得这个夜晚更加凄凉。诗人的内心愁绪要向谁倾诉呢?向明月?明月升起又落下,张继无奈只好把愁绪寄托给了“钟声”。正因为如此,这钟声才经久不息,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沉淀出我们悠悠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化迷人的风采。欣赏着精美的课件,聆听着王老师富有诗意的朗读,我耳边似乎隐隐听到了那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夜半钟声。一声接一声,余音绕梁,久久不息……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就是文化的力量。

王老师不愧是一位诗意语文教学大师。他让学生让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真切地明白了“诗意语文,更呼唤一种高智慧、大智慧的观照和统领,是心灵对话的语文。” 他可以引领着学生在诗意长河中永远自由地荡漾着。学生们经历了这样一场经典古诗文化的洗礼,他们从中得到的文化精华,激励他们将超越对诗的“愁眠”的品悟而上升到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

此外,这节课从听、说、读、写、练,全方位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但每个环节都过渡得非常自然,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舒畅,这些都来源于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践教学的摸爬滚打和理论方面的分析提炼、概括提升,正如他在自评中写的那样“我希望自己不是教书匠,希望在自己的匠气的基础上,再多一些书卷气,希望自己能朝着学者的、专家的方向去实践自己的诗意语文理想。”

王老师的这句话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鞭策,更是激励。让我们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钻研劲,肩负起一名老师神圣而又艰巨的使命和良知。

第四次网络直播作业

最新第四次网络直播作业

推荐第四次网络直播作业

热门第四次网络直播作业

热评第四次网络直播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