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发布者:王利     发布时间:2019-05-16 浏览数( 0) 【举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将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的结果。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目前中学教育问题正视和反思,也是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描绘的“教育梦”,将培养人,培养会思考,会做事的有素养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中国教育改革探索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课程性质和理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提高生命品质为目的,他首次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品位、精神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是地理教育人性化的回归。基于以上课程目标,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与03版课程标准相比,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的变化: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地理课程结构;并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更新了教学内容、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倡导培育和创新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同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均做了调整。二、地理核心素养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三个维度来表述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同一学习目标,同一学习个体从不同维度的测量标准,但无论从哪个维度要求和测量,培养人,培养有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最终目标,所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三维目标的升华和概括。2.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那什么应该成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呢?回归地理学科本身来看: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地理实践是地理学习的特色。所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成为地理课程目标中的共同素养、关键少数素养和高级素养。也成为在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内,需要最重要进行培养的素养。3.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乘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而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时,坚持人地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是地理学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不仅是学生,也是将成为面对21世纪,成为和谐世界建设者的公民的必备素质。(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线方式和能力。“天地相合,万物生焉”,所有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诸多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养成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3)区城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将多样复杂的地理环境划分成不同尺度、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生活即地理”,在现实生活中考察、实验、调查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联系生活、观察世界、学以致用。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三、课程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版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也做了较大的调整。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四、课程内容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课程内容选择上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而言,在设计思路上,必修内容“宽而浅”,不追求地理学科特定的系统性,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国家战略、海洋权益等内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选择性必修则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相对增强系统性、通过更多的案例式、问题式设计课程内容,要求明显提高。选修课程的设计是为高考选择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难度更大,专业性更强。五、学业质量 地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科核心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地理核心素养等级的划分,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能够做什么。“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有良好结构的情境到不良结构的情境。另一个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样做。“深广度”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也由易到难。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由此将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六、实施建议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学上,新版课程标准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上,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总体而言,新版课程标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从框架结构、内容要求、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均作了较大调整,又有许多突破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国际地理教育的改革趋势。值得地理教师认真钻研,深刻领会,精准实施。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