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师的困惑

(扶璋 已在 2019-06-05 09:09 推荐!)

  发布者:章开明    所属单位:汉寿县龙潭桥镇中学    发布时间:2019-06-04    浏览数( -) 【置顶】 【推荐】 【举报】

教师的困惑

【引者按】今天暑期培训有道题是:谈谈教师的困惑。平时生活中有很多的牢骚,有些适合私下里谈谈,搬不上台面。个人极其不喜欢那种“政治正确”但“假话、套话、空话”说得头头是道的“党八股”政论文!中国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一直都在“说大话、打耳光”之间循环,说一套做一套基本就是教育实践的常态,大到教育资金投入,小到学生作息时间,哪一样不在消耗着国人对教育前景的信心和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尽管如此,还是发发书面牢骚,有看法总比没有好!

一、教学中的困惑       

    当前,有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对教师指责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比如只要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之间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舆情几乎一边倒地站在学生及家长的立场上。同时学校里要教学质量,几乎都是在教的方面做文章,也就是在教师身上做文章,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只要“教”改善了,教学质量就上去了,于是不停地搞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的提法很多,但有一点几乎是共识,那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一个悖论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并没有事先去听听主体的想法,都是领导或者教师按自己的想法搞出来的一些名堂,本质上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的。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新的教学模式日新月异,但绝大部分课堂依旧。这里面有两个事值得研究。一是为什么教师对旧的教学模式那么坚持?二是模式为什么要层出不穷?看到他们花样不断翻新,我就彻底怀疑了,理由是一个东西既然那么好?为什么不坚持呢?要不断的变呢?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潮流中,教师是困惑的,特别是一些资深的教师。因为对旧的教学模式的否定,将使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经验成了累赘。这些年应试教育搞得有声有色,而且可以预见的有限的时间内,这种局面不太可能有大的改变。在应试教育中,我们许多教师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做法---得到过实践检验的做法,难道我们要丢弃它吗?教师怎么舍得呢?       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些提法也是很正确的,比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但是学校在衡量一个教师的工作业绩时,所看的只能是考试成绩。这是另一个悖论。这个悖论也使得教师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严格说来,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既不能按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也不能按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来评价,而应该按所教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的发展状况来评价。这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应有之意。可是这种评价基本上没有办法操作,因为不可能二、三十年后去调查当年毕业的学生的发展状况,即便能调查,当年教这些学生的教师有的退休了,甚至去世了,再对他们评价也意义不大了,因为目前所说的评价是要和教师的报酬挂钩的。这一困境,用简捷一点的话说就是,教育的效果的检验具有延时性,而目前的所谓评价必须有即时性。

二、师生关系中的困惑       

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还要不要?答案几乎不成问题,那就是肯定不能要了。老实说,我从这个字中实在看不出来它有什么不妥。“师道”应该就是为师之道,难道为师之道,有点“尊严”都不行吗?       师与生在人格上平等,这没有问题。但是这种平等不能扩大化。比如教师能不能批评学生?这在当前都成了一个问题,要不然,教育部官员不会表哪样一个态:“班主任可以批评学生”。我觉得师与生,至少还应该是一个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如果我的这种想法能够成立,那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有批评甚至处罚的权力。     目前在教育领域,一些宏大叙事的话很有市场,比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什么是“爱”,没有界定。我们传统中还有一种说法,叫“严是爱”。不过这句话也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因为什么是“严”没有界定,是在用一个模糊解释另一个模糊。说个小事情,一个学生没交作业,放学后,一名教师让学生留下来,写到很晚才回家,另一个教师说先回去吧,希望下次能按时交。哪位教师的处理是对的?那位教师的处理体现了对学生的“爱”?目前教师批评学生已变得谨小慎为,重一点的话不敢说,不能说。比如一个学生长期不交作业,教师批评他时,常会这样说,你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各方面,都表现不错,如果你能交作业,那就更好了。这让学生听了很舒服,但这是对学生的“爱”吗?我们还有一句谚语,说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又该怎样理解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许让人不敢挑什么毛病,但是如果说“有了爱就有了教育”那是肯定说不通的。就一般意义上说,家长对孩子一定是有爱的,而且这种爱比一般的爱要强烈。可是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家长都是失败者。所以鲁迅先生都说“孩子是要别人教的,病是要别人医的”。就连郭德纲的儿子学相声,也拜于谦为师。为什么要别人教,是因为别人更有爱吗?当然不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有“爱”的思想的引导,而对“爱”又没有严格的界定,使得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爱”就是和蔼。于是教师教育学生变得像大臣对皇上的进谏,唯唯喏喏,唯恐学生不高兴。学生听不得严厉一点教育和批评,一旦听到严肃一点的批评,或是委屈,或是顶撞,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离家出走,跳楼等等。如果有人问我,怎样才是“爱”,我的回答是为学生制订一套细化的制度,关键要有违反制度后的处罚细则,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有一个十分粗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师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就是“爱”。

  其实,教师的困惑本质上是教育的困惑。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一困惑,我们并没有很好的正视,没有像样的研究。一些在教育界吃饭,但又不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总是不断提出一些情绪化的口号,比如“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而一些介绍先进经验的真正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往往是按前一类人的口径说话的,比如对某个差生的转化,就是靠像母亲一样的关怀他,终于感动了他。这些情绪化的东西由于简单化,由于没有理性逻辑的支撑,所以很难让大多数的教师接受并自觉转化为他们的行动,所以教育改革的名堂搞了不少,但教育的效果却不见改善,甚至在滑坡。所以其他社会成员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在逐渐走向负面,出现本文开头所说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