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学习心得 > 正文

2019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发布者:翟晓亭    所属单位:崆峒区    发布时间:2019-08-24    浏览数( -) 【举报】

2019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历史试题与去年相比,试卷结构和题型没有变化,难度基本持平。试题继续本着“依据教材、基础着眼、能力立意”的原则,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课标精神,凸显较强的人文性、时代性。

   1.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今年试题考查了秦国的商鞅变法、董仲舒的新儒学、程朱理学、明清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改革开放、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等。试题依然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性。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特征依然明显,以史映今的学科功能依然没变。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显性或隐性地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时代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例如第28、29、31、34题以周年事件为切入点,分别对应戊戌变法120周年(相对2018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法国大革命230周年这些时政热点。第24、28、31、45题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对接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工程。第41题紧贴中美贸易战的时政要闻,第42题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保护两个热门话题。

   3.突出核心素养,体现导向性。今年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突出体现家国情怀,注重引导学生实现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升。试题体现了唯物史观这一基本方法和基本素养。如第24题考查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28题体现了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的唯物思想;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将审美活动融入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第24、25、26、29、34等试题将历史元素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第41、42、45、46、47等题考查考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展示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4.凸显国家底色,增强民族性。今年试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国家鲜明光亮的底色,充分洋溢浓厚的民族情感。第29题围绕五四运动着重考查民族危亡下的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的传播和深化;第31题围绕改革开放,就是考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开创出来的中国道路;第41题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素材,让考生领悟到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性;第46题通过二战中国战区的设立,突出中华民族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卓越贡献。

5.“三新”特点鲜明,具有新颖性。今年所有试题体现了鲜明的“三新”特点(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所有试题广泛运用新颖材料,积极创设新颖情境,灵活选择新颖角度,巧妙设置新颖问题。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素材,围绕传统诗歌鉴赏这一审美活动构造情境,将宋代理学对文学影响作为设问角度,可谓别具一格;第28题以戊戌变法为背景,围绕英国报纸报道内容为素材创设情境,可谓匠心独运。

   6.试题更加开放,凸显灵活性。第42题为观点评析类论文,形式更加新颖,主题更加宏大,开放风格更加彰显。命题人以自然和人文两条线索切入,从鉴古知今和中西共融两个维度打破时空限制,且时间轴加表观点的模式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使得学生作答的角度比较灵活自由,也更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

   7.减量降难省时,体现针对性。一是今年试题聚焦学科主干内容,引导高中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超量步入误区,增强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针对性。二是文字数量减少,降低试题难度。今年所有试题和去年试题一样没有引用文言材料,且文字数量大大减少,大多数客观性试题基本是一句话成题,主观性试题材料共计1000多字,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节省考生阅读时间,更有利于考生发挥。三是模糊性问题设置(反映”、“表明”、“表现”类试题)适当减少,今年12道选择题中,24、25、26、30、32都是问明原因因素、主旨目的,显然问题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学生作答。

今年试题给予我们2020年高考复课明确的导向,一是要夯实基础,稳中求变。教学中,切忌好高骛远,舍本求末,要把握高考命题的“不变”,抓基础,明主干,实现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二是要遵循课标,突破教材。教学中应在遵循课标基础上,突破教材,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三是要把握《说明》,淡化版本。教学中必须依据《说明》,充分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四是要归纳热点,联系现实。教学中要关注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现实热点问题;要关注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实热点问题。在具体方法上,要重视与“现实热点”问题相关历史知识点的归纳与罗列,要注意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精准理解,注意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并上升到理论或规律性知识认知层面。五是要多元史观,深层理解。要改变传统革命史观,以唯物史观为主轴,以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生活史观为辅线,并对近几年与之相关的高考题进行分析、解读,进而提高对几种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六是要注重“三新”,培养能力。要广泛搜寻信息,尽可能多的找最新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其次,我们要在试题上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让问题设置更新颖、更科学。


学习心得

最新学习心得

热评学习心得

热门学习心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