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作业

  发布者:于璐璐    所属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发布时间:2019-07-31    浏览数( -) 【举报】

《致橡树》教案

  主讲人:于璐璐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2、以理解本主旨为契机,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感悟本诗的意象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2、理解诗人站在女性视角,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本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否定传统爱情观,确定独立平等的新爱情观的。

学情分析:

1、中职学生因年龄和心理特点,会对爱情有浓厚的兴趣但又缺乏明确的认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2、文化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在自主讨论的基础上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3、对网络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可以借助网络培养其搜集筛选并上传信息与发布观点的能力。

教法:

1、情景设置法(培养兴趣,点燃激情)。

2、激情诵读法(感悟诗情,探究主旨)。

3、合作探究法(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学法:

1、勾画圈点法。

2、合作互动法。

3、设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资源与环境: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

教学过程:


网络搜寻,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结合学案的预习要求,通过网络查找作者舒婷的有关资料,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查找橡树和木棉树的特点,通过工具书解决诗中的生字生词,并把以上内容用PPT做成知识积累卡。


绘声绘影,情境导入

 



有一个话题古老而又常青,有一种感情跨越了时代、地域、文化和年龄,它是天堂的美酒,是地狱的烈焰,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无尽煎熬;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白头之约;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痛楚;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边怅惘。为了它,牛郎织女不惧在银河两岸望穿秋水的期盼,白娘子毅然承受永镇雷峰塔的苦难;为了它,东方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坦然直面最令人恐惧的死亡。是的,这就是爱情!感谢教材编者,给同学们提供了感悟爱情、探讨爱情的平台,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女诗人舒婷的生花妙笔,来感受坚决而又炽热的爱情告白——《致橡树》。


音频范读,整体感知

 



播放丁建华的配乐朗诵视频,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本诗的音韵美与语言美。为学生提供朗诵配乐,请学生听读、自读、齐读、推荐诵读。


展示成果,信息共享

 



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预习环节制作的电子卡片,包括诗人简介、朦胧诗特点、橡树和木棉树知识、生字词等。

走近诗人: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过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诗歌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特点大家可以在《致橡树》这首诗中得到具体的认识。

初识朦胧诗:

它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顾城、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限于中职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此部分内容在课堂上点到即止,可在课余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做拓展阅读)。

了解橡树和木棉:

橡树形优美,树冠塔形,冠幅10米,高可达24米,生长中速,生命期比较长,它有高寿达400岁的。它耐干燥、高温和水湿,抗霜冻和城市环境污染,抗风性强,西方人觉得橡树是强悍壮大的象征。德语就有谚语说“一掌推不倒一棵橡树”。

木棉,高可达10-20 米,每年2-3月份先开花,后长叶。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盛开时叶片几乎落尽,远观好似一团团火苗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极有气势。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

生字词积累:

炫xuàn耀    慰藉jiè    戟jǐ    霹pī雳lì        

雾霭ǎi      流岚 lán    虹霓ní


图文并茂,深入探究

 



设计三个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诵读品味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讨论,小组选出发言人,根据讲解的进程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言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答。

任务一:1、本诗完整的标题是什么?(谁在致橡树?)

2、本诗分为几个层次?

解答: 完整标题:木棉致橡树

分层: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界分为两个层次。

任务二: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即: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持这样的态度?

解答: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不愿做)

对于前两者,诗人是坚决的否定(从“绝不像”、“绝不学”这些掷地有声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得到),对于后三者,诗人也表达了不认同(“不止”,“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质疑:难道这些意象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他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通过展示这些意象的图片,配合适当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态度。凌霄花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只知攀附炫耀,鸟儿依恋于橡树的荫庇,失却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痴恋于对方,都是诗人坚决否定的。而泉源、险峰只知陪衬,把自己置于爱情中的从属地位,日光春雨只知倾情付出也并非诗人的理想。因为这是一种只知“献出去”的爱情,却忽略了爱情中的“应得到”,只满足于对方的成功,却忘了自己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绽放自身的美丽,因此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让人感动,却也不免让人遗憾。

这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感情激昂强烈,如滔滔洪水奔涌而来,仿佛是对中国千百年来以女性为依附的爱情观的反抗与战斗(此处将教师搜集到的我国古代及国外的一些主张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的爱情观进行展示。男性如山,女性如水;男性如树,女性如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于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也应结合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健康、不正常的爱情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任务三:第二部分,“木棉愿做什么”?即:诗人以怎样的形象来表达爱情中双方的地位?诗人所肯定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解答: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木棉愿意做)   教师质疑: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明确: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这是通感修辞(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共同进步、事业至上的爱情观。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爱情中的男性--橡树,爱情中的女性--木棉。这两个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高大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各有特点。一个修长挺拔,绽放艳丽的花朵,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觉坚毅刚强。二者形象匹配,各自独立,因此成为作者选取的两性形象的象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人格的独立,地位的平等。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全身心的相依相伴,紧密结合。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相互尊重,感情交融,息息相通,心心相印。“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男性应该是坚毅挺拔,刚强有力,充满阳刚之气。

“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女性应该是美丽坚韧,有反思,有勇气,饱含阴柔之美(此处不好理解,教师应结合中国女性在爱情中的从属地位与悲剧命运进行解读。她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也应该勇于抗争自己的命运,热烈燃烧,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爱人要共同分担生活中的坎坷与痛苦;“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爱人要共同分享生命中的幸福与快乐。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人要既独立,又相依,即使貌离,也要神合。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爱情理想。“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情,不仅是容貌的倾慕,形体的结合,更要将事业和理想,民族和国家纳入爱情的胸怀,才能实现境界的升华。

这一部分中诗人用象征、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韵律之美,又有现代诗歌的参差错落之美,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感情由慷慨激昂转为深情吟诵,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理想爱情、对理想爱人的梦想。

内容小结: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第一部分以丰富的意象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男女不平等的爱情观;在诗的第二部分以独立平等为前提,用橡树和木棉为象征,阐述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诗人的观点与传统观念的不同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其实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这种要求独立与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播放《简·爱》电影片断)。

教师总结引导:爱情非常美好,但它像果实,成熟的时候采摘,你会品尝甜蜜,过早的撷取,也许只有苦涩。我认为真正的时机是你思想定型,心智成熟,事业开始的时候。我希望女孩子们不要一朵虚荣的凌霄花,更不要做一只笼中的金丝雀,而是要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蓝天和脚下的土地;我希望男孩子们要做一棵努力成长的橡树,立志成材的橡树,伟岸挺拔,勇于面对风雨,勇于承担责任!


巩固知识,拓展延伸

 

 



任务:孩子们自由发言:谈谈怎么看待中学生“恋爱”的现象。播放《简爱》视频片段和用两首小诗开启学生思维,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共鸣。

妙?不妙,他递过一张纸条,还有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微笑。匆匆地解开,匆匆地扔掉。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只觉得心在狂跳。烦闷、欣喜、苦恼。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

教师明确: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还推荐一首优美诗歌来引导学生: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通过《简爱》视频片段和两首小诗,引出课堂小结。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是有自尊,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课后作业: 

①背诵全诗。加深学生对作者理想爱情观的理解。 

②我的爱情宣言。在班级微信群中写下自己对爱的憧憬,网络共享,锻炼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