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评课议课 > 正文

《风筝》教学设计

  发布者:米丽欣    所属单位:宁安市江南中学    发布时间:2019-10-15    浏览数( -) 【举报】

《风筝》教学设计

   宁安市江南学校  米丽欣

《风筝》一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鲁迅写于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地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屏显风筝图片、播放音乐《三月三》,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听到这首优美欢快的歌曲,看到儿童悠闲自在的放着风筝,仿佛我们有回到了天真浪漫的童年,风筝

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有另外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学习风筝,去感受那份特有的情感。

2、检查预习:

丫 杈  寂 寞  憔 悴  肃 杀  诀 别   嫌 恶  笑 柄   可 鄙  什 物 

惊 惶  瑟 缩  傲 然  虐 杀  宽 恕   恍 然 大 悟    苦 心 孤 诣

3、了解作者:学生介绍鲁迅常识,教师屏显有关材料。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屏显思考题)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示学生养成潜心阅读、圈点勾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1、本文讲诉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把握情感线索。

填空: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 悲哀 ;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感到愤怒 ;到了中年, 不幸 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     ;“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板书所填词语)

三、研读探究(出示幻灯片)

1、看见放风筝本应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提示:“惊异”是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悲哀”是因为这风筝让“我”想起来儿时一件令人伤心的往事。

2、那件令人伤心的往事,具体情形是怎样的?为什么说那是“精神的虐杀”?

我在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做风筝,被哥哥发现后,愤怒地踏扁了我的风筝,认为这样做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就是精神的虐杀。

(过度:哥哥对弟弟的这种精神虐杀,而弟弟却全不记得。)

3、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为什么“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

弟弟受到训斥、管制而全然忘却,可是我的心却很沉重,认为这件事很对不起自己得弟弟,可以看出“我”善于反省和自责的精神,更是因为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种“集体无意识”令人悲哀、沉重;另外,这自责中也可见兄弟手足情。

提示:1最希望弟弟有怎样的反应?

2)你觉得弟弟该不该忘记?

3)文章是不是只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过度:通过对课文的探究,我们感受到了坐着的情感变化,更体现了作者善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品质。每个人都有错误的时候,只要改正就是好学生。因此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不断的反思、反省,这样才会使人不断的进步。

鲁迅先生一向擅长用聊聊数笔来勾画人物,言简而意深,本文也继承了这种风格。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文中你认为好的语句。)

1)自由读第4段,勾画描写“我”和弟弟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其表达作用。

提示: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哥哥的盛怒、粗暴、冷酷,弟弟的无助、无奈、悲苦,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2)“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看出“我”什么思想性格?

提示:注意文中“瞒了我的眼睛”“没出息孩子的玩意”等语,体会“我”颇有几分家长式专制的心理状态。

3)要是“我”并不“嫌恶”弟弟做风筝,弟弟将会有什么表现?从文中23段找出有关语句想象弟弟放风筝的情景。

提示:齐读第3段中有关语句,突出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然后结合第2段中描写故乡春天景物的语句想像弟弟在桃红柳绿的春日尽情放风筝的情景,以体会“精神虐杀”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则一件你最难忘的事情或者最喜欢的一个玩具说给我们听听。

五、深化主旨

蝴蝶风筝的被折断,是年幼无知对美好天性的扭曲。在生活中除了年少无知,还有许多的事物能够扭曲甚至践踏我们的天性。让风筝在天空飘荡,让美好的童心从此不再被虐杀,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六、布置作业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则一件你最难忘的事情或者最喜欢的一个玩具说给我们听听。

七、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着我们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弟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浓浓的亲情以风筝而显得更美,更和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通信的浪漫、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在完成自己的学业时也能拥有自己那份自由、快乐的天空。

教学反思:

《风筝》是一篇对教师很有教学挑战性的课文,首先是文体就有争议性,有人以它选入散文诗集《野草》认定它是散文诗;有人以许广平说过确有其事认定它是篇散文;有人以周作人说过没这回事而认定它是篇小说。更是因为它的主题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而且作为初一学生要理解那么深广的内涵确非易事。而作为教者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是篇散文,而且对其主题的理解应该侧重于对“精神虐杀”的醒悟和反思。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了“一个点、一条线、几个面”。首先是“一个点”。先生提出的点拨教学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其要害,拨其迷障”,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并一路点拨开去,会达到以少带多、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也自然会有所提高。 “精神的虐杀”便是本文的一个关键“点”,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着这个“点”来展开。先通过解读课文前半部分,尤其是兄弟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在对比中体悟兄弟俩的形象特点。然后想象弟弟放风筝时的情景,进一步理解哥哥这么粗暴地践踏风筝,其实是踩碎了弟弟纯真的童心。这样逐步理解文中“精神的虐杀”的含义。后半部分侧重抓“我”心情的沉重和悲哀来探究“精神的虐杀”的深层内涵。并通过自己的“下水文”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加深对这个“点”的理解。

其次是“一条线”。课文贯穿始终的有条情感之线,教学时我也以此为线组织课堂教学。因“我”的情感变化有“惊异和悲哀”、“愤怒”、“不幸”、“沉重”等,教学时就围绕这些来设置问题: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不幸?为什么沉重?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了这些问题,学生也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另外,在抓点引线的同时,着重欣赏了几个画面。先由文章第四段切入,感受“我”毁坏弟弟风筝时的画面,使人物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然后抓第二段中对故乡春二月景物的描写和第三中对弟弟看风筝时痴迷的神态动作描写,想象出弟弟放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时的一幅画面,感受其中的自由和快乐。引导学生感知,这样自由欢快的场景正是因为我粗暴的干涉而难以实现,这不正是精神的虐杀吗?接下来的画面是最后一段中描写“我”感受到“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情景,理解其深广的含义。

整堂课,牢固树立文本意识,注重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研读文本之前,先让学生默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避免了研读时的架空分析。但在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时,还有欠缺。因为一节课少不了预设,会因预设而有深度;同时也少不了生成,会因生成而灵动。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把握好它的度,这就是教学艺术,今后仍将在这方面做长期的探索。

评课议课

最新评课议课

热评评课议课

热门评课议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