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评课议课 > 正文

​反战和平运动 教学设计

  发布者:张兴超    所属单位:海林市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10-18    浏览数( -) 【举报】

反战和平运动  教学设计

海林市高级中学  张兴超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本《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六单元“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第2课。本书的主体思想是探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本课内容与前一课“联合国”相互补充,充分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的基本思想,又共同形成了本单元最后一课“和平与发展——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基本史实,反映了当今世界人民厌恶战争、渴求和平的愿望,是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两条主要渠道之一。

2、  教材处理

从阻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出发,探讨战后反战高潮形成的原因,基础知识部分分为反战运动的原因、表现、特点和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主要脉络。在学生掌握基础史实的前提下,探究维护世界和平的方法,树立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我校高二文科普班学生多数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不足的特点,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以问题化、表格化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放宽学习视野,提升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三次高潮;归纳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与作用;理解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化、表格化方式归纳归纳反战史实,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维护世界和平的方法,联系时政热点,体会维护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战后世界三次反战高潮的特点和作用,探讨维护世界和平的方法;

依据:学习并总结三次反战高潮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是对于基础史实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故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反战高潮出现的原因

依据 学生基础知识和迁移应用能力薄弱是基本学情,综合二战后的整体社会背景来分析反战运动的成因,对高二文科普班学生而言,仍然存在不小的难度。

五、教学理念

“合学教育”为基本的理念,综合高二文科普班基本学情和教材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以致用的基本思想,聚焦时政,关注世界,培养中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从“反战”的含义本身破题,进入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反战运动史实奠定基础。

(二) 知识梳理:三次反战高潮基本史实

结合研究性学习成果及所学知识,分析反战高潮出现的原因;列表呈现三次反战高潮基本事实(包括原因、表现、特点、作用),并在学生能够复述的基础上,分析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三次反战高潮的共同特点和共同作用。

设计意图:列表式呈现清晰直观,有助于学生方便快捷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掌握重点(特点和作用);复述则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按原因、组织形式、范围因素分析共同特点,通过政治、军事、思想方面分析共同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角度,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

(三) 思维拓展:

依据材料分析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方法,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角度,提升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之外的问题则着重锻炼学生思维的迁移应用能力。(附拓展材料,见下页)

(四)感悟和平,反思战争

1、通过对典型材料的理解,感悟和平,反思战争。

2、从学生自身出发,培养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意图:回扣主旨,升华认识。

(五)课堂小结

作业:完成练习册208—209页的本课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见教案)

 

 

☆拓展阅读材料☆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由来

1955年2月中,爱因斯坦收到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信,告诉他由于制造核武器的竞赛,人类的前途实在令人担心,希望以爱因斯坦为首团结几个著名的科学家发表宣言避免毁灭人类的战争发生。

爱因斯坦在收到信后马上回信表示:“你熟悉这些组织的工作。你是将军我是小兵。你只要发出命令,我就随后跟从。”于是出现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我们号召,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都应该用和平手段。”

在现代科学与国际政治纠缠的历史上,1955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坐标,这一年有三个著名的科学家宣言相继发表。4月12日,18位联邦德国的原子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哥廷根宣言》。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 Russell)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7月15日,5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德国博登湖畔联名发表《迈瑙宣言》。

三个宣言的宗旨和语气非常相似,都警告使用氢弹的核战争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敦促各国政府放弃以武力作为实现政治目的手段,表达了科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它们的影响却不相同,有的热闹一时,并未引起公众注意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后,促成了一个国际性会议——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引发了一场著名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帕格沃什运动。

越南战争与美国政局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战争初期国防开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为10%以上。与此同时,1965—1966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但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国防开支负担不断加重,美国经济又调头向下,1967年经济增长率降到2%。1970年美国经济增长则完全陷于停顿。

越南战争的发动方——约翰逊政府因为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斥责宣布倒台,继任者尼克松在竞选演说中强调,新政府一定要结束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还美国人民“和平的晴空”。1968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越南撤出。至此,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的越南战争结束。

 


评课议课

最新评课议课

热评评课议课

热门评课议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