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评课议课 > 正文

元素周期表

  发布者:王红霞    所属单位:大海林林业局第四中学    发布时间:2019-10-24    浏览数( -) 【举报】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希望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是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原子的半径随原子结构的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
    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原子半径的数据图和模型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找到影响原子半径的结构因素,我在曲线图的基础上,添加了两条不同颜色的变化曲线,通过对不同颜色间和同种颜色内的原子结构异同的分析,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变化规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培养其归纳数据和逻辑推理能力,最终明确结构决定性质的一般规律。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但过于程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
    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0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在课堂总结时,以题映点(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落实重难点)。
    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尽量精简语言,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评课议课

最新评课议课

热评评课议课

热门评课议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