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评课议课 > 正文

等腰三角形性质评课议课

  发布者:刘玉红    所属单位:牡丹江市第八中学    发布时间:2019-12-25    浏览数( -) 【举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课异构评课稿

 (2014-10-28 22:31:12)

转载


分类: 教学研究

一.这次教研的意义

       同课异构,不是PK,而是研究。这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基于我们目前万盛经开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关坝中学和104中作为我们万盛经开区的课改基地,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得到了专家和教育局的更多关注。同时,他们也有任务,就是引领其他学校的课改,希望通过实验,他们的成败得失能为让我们其他学校的课改提供经验教训,让我们少走弯路。因此,今天我们的这两堂课就是希望让大家看一看,新课改的课有些什么主要特色,了解课后说课的主要框架,也让我们看一看他们的课改进度。

二.两堂课的点评

1. 两堂课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都有导学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两位老师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赵老师充满激情,注重导学案的设计;廖老师则有年轻人的冲劲儿和闯劲儿,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从过程来看,两位老师都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结果看,两位老师都基本达成了本节课的目标。对于这两节课,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2.  学习目标的处理。目标的制定要恰当、具体、可测,两位老师的目标制定都有一些问题。赵老师的目标感觉太空洞,是一些套话、大话,比如“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会性质的应用”应用达到什么程度?目标不够具体。相比之下,廖老师在这方面要做得好一些,比如“能用文字语言和几何语言结合几何图形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初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边、角计算的问题”,目标具体、可测。但是,他忘了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他漏掉了一个本节课非常重要的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知道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来龙去脉,他的教学过程也体现了他对这一目标的忽略。两位老师都把“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作为这节课的一个目标,也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一目标早在小学和“第11章三角形”中就应该已经达到。

3.  关于小组合作的效度问题。合作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比如赵老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时,上场就叫学生合作,这个合作的效度值得商榷。对于学生而言,想到一种证明方法应该不难,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试作(独学),然后小组交流(对学),看同组之内证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分享同伴的成果,最后合作(群学),看还能找到哪些证明方法。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是无效的,群学在独学、对学之后,才是高效的。

4. 关于点拨。对于目前的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很多老师容易走入两个极端。有的老师不相信学生,还是采用满堂灌。导致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另一种认识则以为,高效课堂要还课堂于学生,老师就不讲了。没有老师的导,学生的学根本就是无效的,该老师讲的还必须得讲。高效课堂要改的首先是观念,是以前的“教”为中心改为“学”为中心,老师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课堂上的点拨和点评。点的是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就今天的两节课而言,两位老师均有点拨不到位之处。对于教材例1的处理,这个题不仅要多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这一性质,同时还要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难度远超过性质的证明。可是,赵老师直接抛给学生解决,这显然是对学生估计过高;廖老师在导学案中,通过填空的形式给出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应该说是突破了这个难点,但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的思考。如果能设计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收获会更大。比如,可问学生: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相等的角?如果设∠A的度数为x,你能表示出这些角吗?你能列方程求出x的值吗?这样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虽说学生仍是在老师的思维框架内解题,但学生思考的空间明显增大。打个比方,赵老师的设计是放羊,廖老师的设计是用手直接抓着牛鼻子放牛,而用问题串的方式则是用绳子穿着牛鼻子在走。赵老师的设计,学生无所适从,没有老师必要的点拨,学生的学是无效的;廖老师的设计学生被动做题,问题解决了,收获并不大;而问题串的设计既让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方向,同时又有一定的自主活动余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关于点评。要对学生的展示作好点评,老师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仔细观察学生的书写,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口述。比如,赵老师的课上学生多处出错,如“外角和定理”应为“外角的性质”,“等腰对等角”应为“等边对等角”,这些问题赵老师都没发现,除了观察和倾听,有时还需要即兴的分析,如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三线合一”,上台展示的学生表达的时候,把本该在条件中出现的“AB=AC”写在了结论中,老师应分析到学生是题设和结论没分清楚,应及时点评“三线合一的前提是在等腰三角形中”。

6. 关于教材的钻研。两位教师都设计了布置了课后作业进行强化提高,但都把课本上的练习弃置不用。实际上,课本上的练习题紧扣本节内容,第1题是“等边对等角”的直接应用,第2题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图形中包含了等腰三角形两条性质的应用,可惜两位老师都没有涉及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第3题求角的度数是对例1方程思想的巩固和强化。这样紧扣本课内容的练习,两位老师竟视而不见,却绞尽脑汁去重新设计一些题目,说明老师们在钻石教材时不注意教材文本的阅读,至少没有领会编者意图。我们的教学一定是在自身阅读了教材,领会了编者意图后,有了自己的设想才借鉴一些资源,而不是把别人的设计拿来进行简单的修改。

7. 关于语言的准确性。如赵老师的错误板书“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改为“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其实这仍不够准确,因为根据他这个表述将无法判断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准确的表述应为“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另外,性质2的简称“三线合一”是专有名词,不能随意的写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再比如廖老师提到“底角的中线”,虽是口误,也是我们平常教学中应努力避免的。

8. 关于几何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猜想、论证,得出性质然后再加以应用巩固。这应该是我们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方法,小学时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得出结论,是实验几何的研究方法,进入初中后,逐步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甚至可以说初中平面几何更重要的是论证。我们第一次讲证明时就强调观察、操作、测量的局限性,进而得出要确信一个结论的正确,必须对结论加以证明,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论证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廖老师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只有发现过程,没有证明过程就开始应用,仍停留在小学的实验几何阶段,显然是不够的。

9. 关于课堂效率问题。刚才有老师提到,这一课两个性质,要在一节课完成任务太重,建议划分为两节课教学,一节课只讲一个性质。我不赞同这种看法,这里除了涉及到我刚才说的目标制定问题,还涉及一个课堂效率问题。不可否认,要想通过一节课就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这两条性质,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这节课我们本身就不应该有这么高的要求,正如廖老师制定的目标一样,这节课只需要能初步运用即可,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课来实现。但是,这两条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到“等边对等角”后,可顺势问学生,由刚才证明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还可得出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由此你能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自然得出“三线合一”,使其成为证“等边对等角”的一个副产品。因此我说这两条性质是一个整体,应放在一起教学,不必另起炉灶。所以,我建议两条性质集中讲,再用一节练习课对比练,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评课议课

最新评课议课

热评评课议课

热门评课议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