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集体备课 > 正文

《比高矮》集体备课

  发布者:赵忠娟    所属单位:东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发布时间:2019-09-13    浏览数( -) 【举报】

《比高矮》集体备课记录

工作单位:东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活动时间

2019 .5 .24

活动地点

牡丹江市特教中心

主持人

庄绪琴

研讨内容

生活数学《比高矮》的教学设计

主备人

田继颖

参与人员

庄绪琴  解志刚  南银洪  赵忠娟 

一、主持人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非常感谢牡丹江市特教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次与各位老师交流、切磋的机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东宁特教学校集体备课组的成员,他们是:主备人田继颖老师、解志刚老师、南银洪老师、赵忠娟老师、王蕾老师以及本人:庄绪琴。

      今天我们备课的内容是:培智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比高矮》,这节课为第一课时。我校集体备课组的各位老师本着根据新教材,落实新课标,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田老师备课的预设内容、程序及方法等,进行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集思广义,同田老师一起研讨制定出一份优化共案。下面请田老师对《比高矮》一课进行说课。

二、主备人陈述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也为下一课《比长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学生经历的是对常见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可获得直观、具体地数学活动经验。比高矮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这节课的内容难在学生学习比高矮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人的高矮的过程中,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能运用目测法和在同一基准线上比较的方法比较高矮。能借助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感知高矮。 

A类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谁高谁矮,并可以用完整语言的表述“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B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准确说出谁高谁矮。

C类学生: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下,可以简单比较或指出谁高谁矮。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操作和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比较高矮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高矮。

教学难点:运用目测法和在同一基准线上比较的方法比较高矮。

三、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培智班学生,智力水平和行为特点差异较大,所以我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摆一摆和动一动等多种形式来学习比高矮的方法。

四、我的教学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7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数字手指操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游戏导入。我首先把两个礼物一高一矮的贴在黑板上,分别请一高一矮两名学生来摘礼物。

第三环节:利用ppt演示创设小红和小明争着比高矮的情境,来认识高矮。并对高矮的发音进行练习和纠正。在这一环节,我设计正确与错误两种不同情境,让学生掌握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第四环节: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较悬殊的学生出来比高矮,引导学生说出容易看出,然后总结出目测法。接着再叫两名差不多高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分别站再讲台的两侧比,引导说出不容易比较出高矮。引出站在同一基准线上比较高矮。接着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验比高矮的相对性。让A类学生能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的句式表述。然后总结出:学习了目测法和站在同一基准线上比较的方法比高矮。

第五环节:这一环节,我创设了动物园运动会颁奖的情境,用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来比高矮。

第六环节:先用搭积木比赛让学生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指一指来比较所搭积木的高矮。再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说出谁高谁矮。

第七环节:布置家庭活动,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比高矮。

此外,板书设计为

小红(图片)  高(字卡)。

小明(图片)  矮(字卡)。

右侧粘贴高矮的字卡,左侧粘贴对应的小明和小红的人物图片。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现在请大家对我的这些设计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更好地开展教学,谢谢!

三、集体研讨

庄:好的,刚才田老师谈了自己对比高矮一课的教学设计,下面我们就对本节课的各个环节进行集体备课,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田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否合理。

: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田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了A、B、C三个层次目标,兼顾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设计的很合理。

赵:我说一下,田老师在重难点中提出了“能运用目测法和在同一基准线上比较的方法比较高矮。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理解“同一基准线”是很困难的。能否把“同一基准线”改为“同一高度”进行教学。

田:我在备课中也有这样的困惑,查阅了幼儿园采用的教学用语是“站在平平的地面上”。而“站在同一基准线上”的语言更加严谨,但理解比较困难;“站在平平的地面上”学生更容易接受,但语言又不够规范。

王:教学语言应符合一年级智障学生的特点,应尽量采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讲解,这样降低学习难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解:我也有同感,将“站在同一基准线上”调整为“站在平平的地面上”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我感觉改为“站在平平的地面上”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庄:各位老师对田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作出了研讨,请大家就其他环节继续讨论。

王:我想谈谈教学支持这一项:《课标》指出,要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有效利用实物教具、学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田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赵:是这样,田老师设计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小礼物和积木辅助教学,这些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我认为能帮助学生较好的形成高矮的概念。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感知—表象—概念”组成的,而这些教具的运用恰恰符合这些规律。

解:对,特别是课件的使用,它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课件,直观的感受高与矮,获得高矮的感性认识,从这些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形成高与矮的概念。

南:我来补充一下,使用积木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学生由独立搭完积木到互相比较高矮,再到说出比较的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会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集体:(点头)嗯,是这样。

庄:大家讨论的很热烈,提出的建议也很有建设性,我们接着讨论教学过程。

王:我来说说田老师设计的手指操。我感觉她的设计体现了康复教学理念,“康教结合”是特殊教育学校特有的教学模式。将手指操巧妙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康复训练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因为有手指操的融入,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

南:是这样,做手指操能很好的训练学生小肌肉的灵活性、手脑的协调性、能够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手指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其他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赵:我也有同感,我们设计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手指操训练也是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庄:以上三位老师对手指操这一环节进行了讨论,其他老师还有补充吗?

集体:没有。

庄:那我们进行下一项研讨。田老师设计的小红和小明比出高矮后,教学生认读“高矮”这两个词,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无必要?

解: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该领学生认读。根据对培智学生教学时要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认识并理解了高矮的含义后,才能根据高矮的相对性进行下一步的高矮比较,这样有利于开展后面的教学。

王:我也认为有必要认读,因为这样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语言教学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边认读边在脑中充分想象高矮,加深了对这组常见的量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比高矮做好了铺垫。

南:还有,在教学高矮两个词的时候,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对个别培智学生来说“高”的发音有些困难,在实际教学中要教学生会认读这两个词,可以采用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认读,加强学生对高矮的认识和理解。

田:前面几位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决定在教学中采纳大家的建议。

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请大家讨论一下田老师设计的提问是否科学、合理?

王:我看过田老师设计的ppt,她设计的提问充分体现了层次性。比如教学“目测法”比高矮时,她分了三个层次去提问,第一层次是观察画面,让学生知道画面上有小红、小明在比高矮。第二层次是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让学生知道小红和小明在比高矮的时候,小明踮起了脚尖。第三层次是对画面的因果关系作出判断与分析,让学生知道这样比高矮不公平,这样层层设疑就引出了比较的方法—目测法。

解:我觉得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同一问题问法不同,能使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比如在情境设计中,小动物比高矮时,教师可以提问“长颈鹿会说些什么?它会怎么做?”而不是“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帮它们比高矮呢?”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田:嗯,我感觉我的设计因为两位老师的建议又完善了许多。

 

庄:对这个问题大家还有补充吗?(大家回应:没有了。)

我们接着进行下一环节,反馈练习的研讨:

赵:我来说说,在这一环节中,田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我感觉前两个问题之间的跨越性比较大。

南:我也有这种感觉,这个环节田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据领奖台的高矮,说出哪个动物得了第一名;第二个问题是动物之间比高矮;我觉得用绘本故事来引出和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更容易也更乐于去理解和接受,我想这样设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王:这个建议非常好,我赞成,请田老师酌情考虑。

田:好的,我会考虑这个建议。

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大家认为呢?

南:谈谈我的观点,田老师在拓展延伸中加入了游戏环节——手拉手找朋友,这在本堂课中是一个亮点。因为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里,敢于开口、勤于开口,轻松的比出了你我的高矮,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赵:我觉得田老师这个游戏环节设计的确实好,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组织这个游戏的?
田: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跟着老师边拍手边念儿歌,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比高矮。
赵:你这样设计挺好的,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庄: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我们接着来谈谈田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生活元素学会比高矮的。
 
赵:我觉得田老师设计的学生之间比高矮、师生之间比高矮,就充分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解:还有作业设计的环节,回家和爸爸、妈妈比高矮,就体现了教师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王:搭积木这一动手操作活动,也很好的利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元素,让学生发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里。
 

庄:正像三位老师说得那样,为使课堂教学目标的效益最大化,田老师充分、合理的运用了生活中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样设计值得肯定。各位老师还有什么见解需要补充的吗?

赵:我再说一下,田老师的板书设计是将人物图片和高矮字卡按左右顺序摆放,我建议按上下顺序来摆放,形成比较的关系,让学生一眼就看出“小红高,小明矮”的比较结果,更有利于句式的生成。

田:好,我会重新考虑做一下调整。

四、总结

庄:以上是我们对田老师的教学预设提出的建议,希望田老师认真考虑,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我们相信田老师的教学展示一定很精彩!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集体备课

最新集体备课

热评集体备课

热门集体备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