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集体备课 > 正文

西学东渐

  发布者:李凤春    所属单位:海林市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10-25    浏览数( -) 【举报】

教学设计             《西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  李凤春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历史岳麓版教材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在文化模块部分本单元涵盖了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思想,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科学发展观。其中“西学东渐”部分是近代西学思想的开端,包括林则徐、魏源等先进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冲击“夷夏之辨”的观念,创造西学传播环境。维新派提出维新思潮,推动“百日维新”,形成思想解放。这既体现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性,又体现出西学的局限和表面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储备了一定的知识量。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史实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本课也有相当的兴趣,这都为学习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起来难度也不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分析材料心理上很畏惧、做答案时又很茫然,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加强训练学生做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1、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西学东渐的背景,掌握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西学的主张,理解其作用。学生提高提取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单元导读,学会宏观把握单元要点的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概括重要知识点, 学会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的先进人物,理解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林则徐、魏源及洋务派西学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用之争”

、教学流程  

(一)分析单元导读:学生阅读教材的单元导读,梳理近现代中国有哪些先进思想。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不同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不同阶段:

学习器物   学习制度   学习思想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本单元所要学习的知识线索,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新课探究 

1、开眼看世界

1)理解西学东渐的含义,(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向中国传入的过程。)

设计意图: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合作学习,归纳出现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及意义。谈一谈在全球化的今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背景:外国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侮

代表人物及活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报刊书籍。《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影响: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分析归纳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习先进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探究新知的品质。

3)教师给学生时间,先自主记忆,然后学生之间合作提问考查,巩固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充分实施学习中走走停停,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快乐学习。

4)习题练习,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倡的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寻求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最好办法     B. 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反侵略思想          

C. 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D.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并未真正付诸实践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2、体用之争

师生共同探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材料理解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争论的是什么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学生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

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

主张: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自强求富。

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影响: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 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设计意图:明确基础知识,体会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认识到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学生探究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材料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抵御外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观点。

2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3、“体用之争”结果是谁获胜?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题,突破教学难点,锻炼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3、学生合作探究,提高认识。

比较地主阶级中抵抗派与洋务派西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洋务派

顽固派



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三)总结。

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是地主阶级进行的,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抗派开了近代由爱国学习西方的先河,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体用之争”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集体备课

最新集体备课

热评集体备课

热门集体备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