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集体备课 > 正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发布者:刘延丽    所属单位: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9-10-29    浏览数( -)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三地理教师  刘延丽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认识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念,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异地致宜。

教学重、难点

本课题相关课标要求说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此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内涵,建立全球观念,培养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是本课题的重点;将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首先:地理环境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甚至整体的改变。今天我们要学习地理环境的另一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播放)青藏高原南北两坡的景观

 

天山

 

 

 

 

 

 

 

 

 

 

 
 

学生观看影视材料,思考差异。

 
 

从身边说起,引入事例,激发学生的情趣。

 
 

承接、过渡

 
 

同样的青藏高原,却展现了不同的景观,说明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上节课我们学了,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引发学生思考。

 
 

转入重点内容的学习。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21页,认真观看“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熟记不同地区有哪些自然带。

 

 

 

 

 

 

 

 

 

 

 

 

 

 

 

 

 

 

 
 

 
 

观察地图,并完成填图。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渡与总结

 
 

(提问):同学们在读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总结):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不同的气候区会形成不用的自然带,但只要同学们细心去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是有规律可寻的。

 
 

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探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说起旅游,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那就让我们来一次“森林之旅”,一起来探索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下面我们按照之前的分组完成开始三次愉快的旅行。大家旅行的时候不要沉浸在美景当中,要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幻灯片):布置各组分析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要完成的任务。各组选出组长。

 

A组由赤道出发,沿亚欧大陆东岸一直到北极;

 

A组活动)

 

1.世界森林资源种类多样,景观各异,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你能设计一条“森林之旅”的旅游线路吗?

 

2.为什么选这条路线?

 

3.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4.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组由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沿纬线到亚欧大陆西岸;

 

B组活动)

 

1.这条路线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

 

2.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3.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

 

4.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景观的变化?

 

 

                     

 

 

 

 

 

 

 

 

 

 

 

 

 

 

 
 

C组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会见到哪些景观?

 

C组活动)

 

1.如果不想走南闯北,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

 

2.当爬山的时候我们发现景观有什么变化呢?

 

3.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自然带的高度在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有何不同?为什么?

 

 
 

认真读图并带着问题思考,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并积极发言。

 
 

创设问题情境,“以旅游”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成因,并在地图上显示差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总结):刚才A组的旅行是从赤道到北极的,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以看出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我们把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变化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热量的不同。

 
 

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几幅景观图片贴到相应的世界轮廓图位置。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承接、过渡

 
 

刚才A小组的旅行非常成功,看来大家还是挺有旅行者的天分。为了帮助大家的理解,我现在播放一个视频,让大家真实体会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差异及其规律。

 

接下来我们继续请出B小组的团队,看一下他们的旅游成果。

 
 

观看视频

 
 

利用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课本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我国东部靠大海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我现在播放一个视频,让大家真实体会水分差异带来的变化。

 
 

学生归纳总结,并结合上述分析将几幅景观图片贴到世界轮廓简图的相应位置。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将学会图片的应用。

 
 

承接、过渡

 
 

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这座山是不是有什么特异的功能?我们以珠穆朗玛峰为例来探究这个问题。

 

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会见到哪些景观?下面我们有请C组的队员为我们开解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C组团队回答问题。

 
 

结合身边的时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讲解):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引申课外探究。

 
 

作知识的拓展,引申课外拓展。

 
 

(幻灯片):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

 

(讲解):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

 

(小结):山地自然带带谱与纬度地带性的自然带谱相似。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越完整。

 
 

读图分析,思考问题并探究差异的成因。

 

请学生到黑板将相应的自然带图片贴在左边的板图上。

 
 

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规律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很愉快地完成了三次高难度的旅行,不过“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旅行时学习的三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归纳总结一下这些规律,并完成下面的图表。

 

(幻灯片):

 

 

                    

 
 

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并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图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承接、过渡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了解到我们班的同学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敏捷,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要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这才没有白学这些知识。现在又到了我们的轻松一刻的“活动时间”,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理论联系实际。

 
 

活动

 
 

 

 

 

 

 

 

 

 

(活动):

 

1.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的地域分异温带落叶阔叶带景观1

 
 

分析资料,小组讨论。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巩固练习

 
 

(幻灯片)1.地理环境具有从沿海向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气候      B.热量    C.水分      D.地形

 

2.因纬度不同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
地形     B.热量     C.降水     D.土壤

 

3.某高山山麓有常绿阔叶林分布,此山位于
 A.
热带     B.温带     C.亚热带   D.亚寒带

 

4.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
 A.
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复习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可见,差异性无处不在。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同学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唯一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

 

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回顾所学知识。

 
 

对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在回顾中巩固知识。

 
 

作业探究

 
 

假期,同学们都曾经外出旅游过,下面请大家运用旅游时的照片设计一条能够反映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旅游线路,结合用地图和新闻报道的形式,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画图和表达能力。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纬度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经度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水热状况为基础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          

集体备课

最新集体备课

热评集体备课

热门集体备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