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集体备课 > 正文

集体备课

  发布者:董宪武    所属单位: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19-12-02    浏览数( -) 【举报】

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展示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毅力完成了人类极限的行军?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那艰苦卓绝的伟大征程。

【新课讲授】

一、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教师: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红军五次反围剿兵力对比表

次数

时间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结果

第一次

(1930.11-1931.1)

10万多

4万多

成功

第二次

(1931.3-1931.5)

20

3万多

第三次

(1931.7-1931.9)

30

3万多

第四次

(1933.2-1933.3)

30多万

7万多

第五次

1933年秋

100

8

失败

教师: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坚持游击战和运动战,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教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抛弃了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采取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长征经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191118121522IMG_257

教师:请大家认真看地图,梳理出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教师:红军正式长征开始什么时间?

学生:1934年10月

教师: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教师: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中央大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展示《遵义会议》图片)让学生识记。

学生: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展示示意图)





文本框: 转折点文本框: 转折点

 


 

 

 

 


幼稚          成熟

教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事务,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概况)

 

1.会师陕甘:1935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2.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教师: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她所铸就

的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板书设计】

IMG_259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文本框: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                        开始:1934.10

               过程  转折:遵义会议

                       结束:1936.10

                 意义:转危为安  


集体备课

最新集体备课

热评集体备课

热门集体备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