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集体备课 > 正文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发布者:刘洋    所属单位: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12-12    浏览数( -) 【举报】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牡丹江第二高级中学生物组  刘洋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大量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三节。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为今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细胞呼吸的意义。

突破策略:

①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②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①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②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在初中已经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遵循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

②理解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理解细胞呼吸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掌握并熟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全过程的几个阶段,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的分析应用,特别是综合性习题的分析方法。

②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自用的实质,掌握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相综合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②从能量来源的角度去认识所谓的“神力”与“魔力”等特异功能。

③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众所周知,在教党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六、教学过程

一、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并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教师活动:

提问: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总结完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出呼吸作用的课题

思考回答: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2、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有机物

设计思想:

通过引言,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识冲突,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渴望知识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使学生对呼吸作用有了最初的了解。

二、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拿出一张白纸,问:这张纸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什么?能不能氧化分解?怎样使它快速氧化分解?

总结有机物在外界氧化分解的特点。

问: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怎样分解?

引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

通过回忆初中所学呼吸作用的知识,讨论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分别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引导学生,给呼吸作用的反应式配平。配平过程中,提问,呼吸作用产生H2O中的O,来自哪种原料?接着提出,消耗6分子的O2应该产生12个分子的H2O,可是,如果形成12分子的H2O,又需要24H,一分子的C6H12O6只有12H,差12H来自哪?最后指出,呼吸作用还消耗水。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能,点燃。

思考。

观察、思考、记笔记。

思考回答:来自H2O

媒体:

投影:有氧呼吸的概念。

投影: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投影: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设计思想:

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解疑心理,教师此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紧扣主题而又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主动地去探究。此环节重点剖析有氧呼吸过程,启动学生思维的火花。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提出一系列探索性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利用课件的优越性,反复播放有氧呼吸的过程,使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过渡,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呈现有组织的信息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教师活动:

分析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问题。提出,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1255kJ左右的能量被ATP捕获,储存在ATP(38molATP)。可见,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44%储存在ATP中,用于推动其它生命活动。其余以热的形式散失了。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如新鲜蔬菜、粮食等保存,通过控制呼吸速率,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强调: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 后两个阶段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从能量角度看,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的第一步产生4molATP,其余34molATP,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的。因此,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呼吸作用的一系列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因陋就简此,凡影响酶的内外因素都会影响呼吸作用的速度。

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呢?引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问:无氧呼吸在什么场所进行?怎样进行的?引出无氧呼吸的场所和过程。

讲解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

学生活动;

听课、观察、记笔记。

媒体:

投影:无氧呼吸的概念。

投影:无氧呼吸的过程。

投影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投影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

设计思想:

此环节重点剖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四、阐明新旧知识关系,对比归纳,促进理解,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系统总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发生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意义等方面,列表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填表

媒体:投影二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想:此环节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五、引出学生的反应有尽有,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做练习

媒体:微机投影练习题

设计思想:通过对学生练习习结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补偿性学习的安排。

七、教学评价的设计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错误的及时讲评、纠正,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识要点。

通过反馈练习惯于,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来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补救教学,同时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反馈练习题略。

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破,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 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课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九、课堂练习


附件

集体备课

最新集体备课

热评集体备课

热门集体备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