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集体备课 > 正文

“雨霖铃”

  发布者:商楠楠    所属单位:牡丹江市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中心    发布时间:2020-01-03    浏览数( -) 【举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意象,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那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写离别的诗句呢?

大家知道这么多写离别的诗句,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又呈现出怎样的离愁别绪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这千古一别,去触摸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 初读课文 ,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

2.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3.教师指导阅读。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凄字应该读的长一些)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

(五)赏析文本通过意象品味情感

1:读完本词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离别的苦痛,悲戚,惆怅,哀伤、悲惋之美缠绵哀怨伤感低沉

2:本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你能否为它起一个题目?(可从文本中找词语)

明确“伤离别”“离别苦”“别佳人”“长亭别”等。

3如果我们围绕"离别"为中心,那么这首词应该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        离别前——环境衬托

        离别中——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六)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离别前,词人共写了哪些意象,通过抓取意象,来品读作者心中的感情。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板书: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   矛盾之处 情感

    赏析——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板书: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   表现情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板书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

关键词:意象  特点  表现手法   情感   

赏析——“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 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小结: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课堂讨论: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主题:伤离别  词眼

关键词:主题     景情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

赏析: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

关键词:意象 象征含义 表现手法 情感

    赏析——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引导学生说出关于酒、杨柳、晓凤和残月意象的经典诗句。

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写)

关键词:表现手法

赏析: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  情感

赏析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七)比较鉴赏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思考豪放派与婉约派在意象,意境,选材,情感上的区别。

明确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是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高山深树等。而婉约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或珠或玉,小桥小溪等。在意境上,分别更明显。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发人生志趣,感古怀今,山水景物等,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情感上,豪放派也就自然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课堂结束语: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怀念柳七郎。 ”

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

 



集体备课

最新集体备课

热评集体备课

热门集体备课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