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谈《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

发布者:冯思邈     发布时间:2019-11-14 浏览数( 0) 【举报】

       谈《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课程改革已全方位地展开,构建一种更加符合新时期少年儿童生活,关注人文教育,体现生活教育理论的课程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生活世界,使之成为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目标的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为此,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的课时,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摈弃过去那种纯粹的思想教育,以及过多地说教,改变传统课堂教育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

一、开放课堂空间,启发创新思维。

传统品德课教学把学生禁锢于教室,流行的是以知识为本,教师为中心,灌输唯上的教学模式,教室是学生唯一活动的天地。学生只是个容器,任凭教师灌输。这种教学完全不顾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品德与生活》课程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也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课堂的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例如,在教学《我们播种春天》时,学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畅想春天,引申学生认识 3月12日 是植树节,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树木“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小鸟安家”,“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等。在学生明白了树木的好处后,教师接下去安排了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植树,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开始培土、有的浇水,一棵棵小树在他们的小手下栽种了,他们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从教材图文并茂的亲切画面中,我们不难了解到:课程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书中那几幅图片,更多的是让他们了解生活,走进生活实际,图片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只是给了孩子们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在教学《冬爷爷在哪里》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对天气温度变化作一系列记录。同时带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各种花草树木、人类动物的活动情况,发现冬天的特征,积累冬天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发表一下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体会,交流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冬天里有的树木落叶了,有的却仍郁郁葱葱?有的花草枯萎了,而腊梅、水仙却傲霜斗雪,竞相开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为什么。可能解答的结论不是正确的,但作为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讲,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能否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况且在之前观察记录的时间里,已经培养了的学习科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足够让他们受用一辈子了。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学习的快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担心学生这个做不好,那个有点难度,喜欢给学生“造阶梯”,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白纸一张。有时满以为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教案定会赢得满堂喝彩,却不料因为不切学生实际而教得一败涂地。教学不能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教师可以“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向学生传达友好的信息;还可以像 于永正 老师那样“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与孩子们有共同语言。比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为新年活动提出一些金点子。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儿童的性格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喜闻乐见的点子有“贴鼻子”,“套环”,“画画”,“讲故事”,“猜谜语”,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包饺子”!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更是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倾听人家,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四、用好教材的策划功能,开展活动式课堂教学。

《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课程还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教材观,指出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此,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理念,“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教学中更多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比如,教学《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教师假若是单纯地讲解坐、立、走的姿势和要领,定有不少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那怎样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呢?教师可以组织“我来当评委”“军营大检阅”等等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来达到目的。因为展示活动是最令儿童兴奋的,准备训练的过程特别能给学生以美好的体验,它能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参与到,不论能力的大小,都有事可做。若教师在活动前能先布置一下教室,用音乐渲染一下现场气氛,用语言不断给以信心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欲会大大增强。

总之,全新的教材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无论如何也激不起孩子们智慧的浪花的,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带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新时代气息的课堂吧!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