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走进文本教学

发布者:刁丽丽     发布时间:2019-11-26 浏览数( 0) 【举报】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有人说一篇文章学生是否理解,就看其读得如何,此话不无道理。我认为:这中间除了读的因素之外,悟是读的关键因素所在。试想,不管什么人,如果对一篇文章理解不透,就不可能声情并茂地读给人听。下面就读与悟谈自己的一些看法。读是悟的表现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看月,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成为读的前提。 1、语气的确定。每一篇文章的语气要根据文章的题材来确定,有的文章感情色彩较浓,朗读就要求带有强烈的感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伤;《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欢快。也有的文章使用语气抑扬顿挫,《丰碑》中,当将军听到有人冻死在行军路上时,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此时的语气应为愤怒。当得知冻死的是一位军需处长时,语气应为内疚。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胜利如果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应为坚强有力。 2、语速的确定。语速直接表现出对语句的感情色彩,轻重缓慢是语速的节奏。《丰碑》中将军听到有人冻死时,说了一句话:“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语速应该快、重。当将军知道这是一位军需处长时,文中写到:“将军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行了一个军礼。”语速应该轻、缓。朗读方法的指导较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的,有人称之为“演读”。 悟是以读为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读者的悟性,学生对课外的感悟就是对课外的理解。 1、走进课文,角色体验。学生阅读课文,为了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行文本对话,可以设置语境。像《丰碑》中,假如你就是那位将军,你的兵冻死在行军路上,你会怎么样?《白杨》中,你既是文章的作者,又是去新疆上学的孩子,你对白杨和爸爸持什么态度? 2、走出课文,抒发情感。学生面对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定会有感而发,有情而抒,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用有声语言表白自己的观点。 读悟结合。读是悟的表现形式,悟是读的基础。读是在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悟是在读中的内化过程,悟是体验在语言、心理的表象。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读,又要引导学生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