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小议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发布者:梁威威     发布时间:2019-12-05 浏览数( 0) 【举报】

有效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幼儿的联系。“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回应将帮助学习者拓展思维,激发联想,是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断递进、上升,并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把学习者潜在的能力与社会充分挖掘起来。

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提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启发性:即所提问题能够给幼儿以指向性,让幼儿明白所提问题的大致方向。

(二)层次性:即所提问题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能一蹴而就。

(三)趣味性:对幼儿提的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开发性:即所提问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认真的课前准备,随意性较大。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出问题时由于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到更多的资料,准备很不充分,或提问带有随意性,不是按照本节课教学要求向幼儿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使孩子们的思维游离了课堂教学中心。 例如:在中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中,集体教学的主题是“花儿变变变”,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花儿的颜色变化 ,教师可以从让幼儿从闻白醋和苏打水的味道来吸引兴趣。但教师在一开始就提问“花遇到白醋和苏打水时会起什么变化?”然后就让小朋友举手发言,这个问题不错,可以使幼儿进行猜想,但是因为没有放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幼儿没有经验准备,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二)提问的语言贫乏不生动,调动不了幼儿的积极性 孩子们喜欢新鲜的、有吸引力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有些教师的提问如同一杯白开水,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产生不了兴趣。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单调乏味。所以教师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上适当的语气甚至运用肢体语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出的问题富于启发性,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在一次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幼儿学习7的组成,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一直采用:“7还可以分成几和几?”这样一问题向幼儿提问。语言枯燥又单调,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使幼儿感到越来越枯燥、厌烦,没有一点积极性,慢慢地开始不集中注意力、开起了小差。正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太过于乏味,吸引不了幼儿,才导致了不良后果,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没有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不会对提问加以引导和控制。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他说他也要说;二是幼儿不懂回答问题的方法,不懂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后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使得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 例如:中班社会领域活动课上教学关于逛公园的知识,老师提问:“公园里有哪些漂亮的景色呢?”因为班上小朋友都去过公园,大多数小朋友对这个问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室里的气氛立刻就活跃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经验去加以控制,只是与一些坐在前排离自己较近的幼儿进行交流,结果课堂变得混乱不堪无法控制。

(四)提问没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切合幼儿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提问的要求不同,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班的提问应具体明确,小问题一个个地问,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大班则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要提些有点深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中班幼儿适中即可。例如:大班折纸活动课——“会变的树”。老师先拿出一张画有一棵树的纸,对小朋友说:“你们看,这是什么啊?”小朋友回答:“一棵树”。老师说:“很好,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变魔术。”于是就拉开纸张,“哇”——伴着小朋友的欢呼声,笔者发现原来是纸张上的树变高了,开始看到的是折叠后的纸张,现在全部展开,所以变高了。然后教师给小朋友看了几遍后,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树会变高吗?请知道的小朋友告诉我?”。此问题一出,很多小朋友跃跃欲试,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很少有小朋友回答正确。而老师也无法用一种儿童能够容易理解的言语来表达。因此只能说这个问题提的不切实际。最后老师只能用“跟我一起折”、“是这样折的”、“不对,再看我折一遍”这样一些话来教幼儿折纸,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

三、 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对策

(一)准备性提问——明确问题所指

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让整个活动得以更高效地进行,为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考虑所提问的准确性,即所谓何事,为何而问,让幼儿接到教师的提问,就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并能做出较准确的回应,以使活动顺利推进,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所指不明。则幼儿极易陷入盲目之中,不知如何回应,或者是答非所问,导致活动过程出现无效的停滞或反复,严重影响活动进程的流畅性。

(二)冲突性提问——引发深度探索

认知失衡是自由性探索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去寻求对认知失衡的解释,探索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促进深度探索思考,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先了解幼儿幼儿认知水平,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幼儿之间或幼儿自身的想法发生冲突,让幼儿对已有的知识产生质疑,幼儿必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从而产生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加以验证。

(三)启发式提问——引发因果关系

这种问题主要是让幼儿从事情的结果找出原因,从而诱发探索答案的动机。

(四)层次性提问——关照能力差异

提问的内容应难易适度,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以及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中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幼儿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顺序和层次性,以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训练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五)开放性问题——激发积极思维

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要求幼儿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能激发幼儿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萌发创新思维。提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并不追求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而是使用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具有丰富想象的答案,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可见,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幼儿的思考探究,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把握重点拓展思维,达成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每一次的提问,让我们的提问更具启发性诱发性,只要我们不断的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努力探索提问的艺术。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使之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