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论坛研讨

发布者:张丹     发布时间:2019-12-11 浏览数( 0) 【举报】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的学科,既肩负着智育,又要肩负着德育方面的重任。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将德育教育融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更好地服务和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前提,与一定的意志品质相关联,具有动力和定向作用。兴趣的培养是德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德育课堂成为枯燥乏味的思品课,应重点引导学生进入令人感觉羽化登仙的知识氛围情境中,使学生的兴趣内化成稳定而自觉的思想品质。王国维先生曾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坚定情感教育,创高情感意境是改枯燥说理为激发兴趣、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采用激情的语调、生动的导语,酝酿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语言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则会产生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和情感意境,最终形成一种情感的条件反射,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我们在亲友们的祝福中共度良宵,情悠悠乐融融,笑意盈面,笑声盈耳,家家如此,年年如是。而祥林嫂,却要在这节日祝福声中为维持生计在地主家卖命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面对着一家家乐团圆的年夜,只有她是形单只影,众人的欢乐却是她一个人的悲伤。家的那一份温馨,只能在空洞的幻想中寻求,借以慰藉内心的孤单和绝望。她的泪在流,她的心在滴血。她的心灵终究无法承受这生命之轻,带着无尽的疑问离开了人世。鲁迅先生正是亲见了祥林嫂的遭遇,写下了这篇小说《祝福》。”授课时正值深秋,窗外秋风瑟瑟,梧桐叶簌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导语先扬后抑,先昂后郁,缓慢而饱含深情。结束后,课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们专注地陷入了深思,学生由同情到赏析,情感交流融合,认识形象意义,剖析社会实质,共鸣升华,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精神品质。

 二、挖掘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渗透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较为机械空泛,没有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致使德育教育内容也随之严重滞后。而当前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的特点,迫切需要色彩多、容量大的课程内容。新的语文教材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汇集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诗意盎然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和催人泪下的剧作占较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饱含着浓郁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背影》,朱自清先生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中国石拱桥》以无比自豪的情怀介绍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则为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进行生动的解说。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内容,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利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