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上传一节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9-10-27 2019-11-27

所属范围:初中生物教学计划--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教学

作业要求:

  1. 上传一节教学设计。 

  2. 上传一篇国培心得体会。

发布者:王兰

上传一节教学设计

提交者:中小学学员陈艳春    所属单位:东京城林业局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 2019-11-01 09:18:51    浏览数( 6 ) 【举报】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章和本单元的标题都提到了生物圈,可见教材非常突出“生物圈”这个概念,想强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的意图十分明显。本章的前面一节已经作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介绍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知识的总结又是一个新概念的形成和升华,向学生揭示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认识生物和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1.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并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l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对不同生态瓶的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交流、实践、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搜集和分析图文资料等信息的能力。尝试通过分析资料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捕食蛇、有毒物质积累等教学内容,学生初步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对话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找出答案,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资料图片的分析、探究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更加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地方特色的视频和图片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二、教学策略  

1.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天真活泼,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等特点,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喜欢图片、音乐和影像资料的欣赏,更喜欢在学习中进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应尽量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分析资料、探究活动的机会,并力求做到寓教于乐且面向全体。即让所有的孩子都轻松愉快地学习,通过潜移默化,引导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再有该年龄段的孩子喜欢亲近老师,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从“主讲”的位置上走下来,让话语权于学生,使学生在问题、对话、交流中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表达,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2.教学方法——问题对话式教学

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惟有对话,才使得教育始终充满激情,涌动创造。他因而大力提倡“对话式教学”,并希望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和有思考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真正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师生与自我的对话。这也正是一个重建对话型师生关系、创设对话情境、营造对话氛围、改变评价学生原则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对话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力求通过观察、分析、角色扮演、交流等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在教师营造的平等、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热爱环境、尊重生命的情感,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中,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本节课应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有效地组织、引导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即围绕本节的核心内容、以对话为主要形式而设计各项学习活动,使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机地整合和实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制作白板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录像、表格);准备不同状态的生态瓶(分别缺少 产者、海水等);设计好探究表格;准备黑板贴图。  

学生:预习;收集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    l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一段大连当地特色的风景宣传片

满怀深情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大连是我们的故乡,它是既美丽又舒适的海滨城市。我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现在正是春末夏初的好时节,让我们随着一段小小的视频再来吹一吹海风看一看大海。”

 

出示问题:看到了什么自然风光,看到了哪些动植物?(为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作铺垫)

听见老师真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迅速饶有兴趣地观看视频,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说出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景色和生物。

 

 

充分考虑初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美丽的当地风光视频,巧妙、自然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教学内容,并且利用问题为后面的教学铺垫。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土壤,水等等。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老师已经很贴心地把小小的海洋装进了今天的课堂。——出示几个不同状态的海洋生态瓶(课前教师已制备:其中一个具有适当数量的动、植物和无机环境成分,其它则为缺少某些分的。)通过设问:“老师精心准备的几个瓶子里的生物,为什么有的仍然生机勃勃,而有的却非常遗憾地死亡了呢?”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提问:“(1)那么你们看到了什么?请在相应的空格里打钩?(2)能否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帮助,分析毛蚶死亡原因,并且总结出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关于分解者的有关知识, 教师可适当提示:“如果毛蚶或者小鱼排出粪便,会不会污染海水呢?这个小小的生态瓶有没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呢?”

出示课本上的图16,角色扮演——请同学们将你想象成图中的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画箭头说出你的作用、以及你和其他角色的关系,并且猜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你,会是怎样?1分钟时间留各小组准备发言的台词。

通过对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介绍自然界中的常见生态系统。

引出生态瓶的制作微课——神奇的生态瓶,系统了解生态瓶的知识。

指导学生黑板贴图,再一次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仔细观察生态瓶,并且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当中。

每一小组派代表到讲台汇报,并且在白板表格中打钩。

通过观察不同生态瓶的区别和生存状态,积极思考并讨论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派代表发言,分析毛蚶死亡原因,再做小组间补充。

三位同学根据图片进行角色扮演——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我。

通过角色扮演得出结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也离不来周围的环境。  

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观看微课,前后呼应,系统了解生态瓶的知识,并且加深动手制作的兴趣。

黑板贴图,完善板书,再一次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教师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提问和活动指导,看似自然又“处心积虑”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迫切想解除心中的疑问。     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找出答案,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经过充分的铺垫后,将抽象的生态系统概念的总结放在最后,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植物→小虾→小鱼→大鱼

树汁→蝉→螳螂→黄雀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习题巩固

“(过渡)同学们,通过制作生态瓶,我们把生态系统搬回了家。美国一位生态学家叫林德曼他一生致力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他曾经对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理不出头绪,后来他无意从他的中国同学那里得到一句中国谚语,顿时茅塞顿开,有没有同学能够猜到是什么谚语呢?”教师用带有悬念和自豪感的口吻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故事。

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个和食物链有关的谚语:“螳螂捕蝉,焉知黄雀在后。”

引导同学在黑板上用箭头连接的形式写出生物之间的关系,由教师补充为完整的食物链的形式,并强调食物链的表示方法。

提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有很多种生物,那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你能用箭头再次连出其中的食物链吗?”过渡到关于食物网的学习。 

指导小组学习,鼓励学生到白板连接食物链食物网。师生总结食物网的定义。 

假如这个地区的人们喜欢食用野生蛇而大肆捕杀,最后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教师在屏幕上圈出蛇)你能猜测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吗?——引出“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及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提问:“那么我们看到的食物链在写法上不仅起点一定是绿色植物,而且箭头一定要指向捕食者呢?是不是要表达有什么需沿着这链条且有方向的流动呢?如果是,是什么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呢?”

听过这段叙事,心中充满自豪感,在老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会说出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或“螳螂捕蝉,焉知黄雀在后”等谚语。

受到教师鼓励试着板书,明确食物链的表示方法,尝试写出食物链。在教师的指正之下达到规范的要求。

小组活动:在书中的图片上连接食物网。

几名同学到讲台白板连接食物网,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小组之间补充修改,得出一个交错链接的食物网,师生总结食物网概念。

师生分析蛇消失后的结果,认同生态系统亦会被破坏,也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

思考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完成习题,巩固知识。

一方面在教学中渗透了科学家和科学史的教育,激励同学们热爱科学,另一方面融入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对同学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利用黑板连接,白板展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便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加深理解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结束语

 

 

 

 

情感升华

 

(过渡)教师讲述因农药DDT造成北极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真实案例——林德曼的故事。“在人迹罕至、冰天雪地的北极生态系统中,人们不但可以享受到纯净的空气和水源,他们的食物也非常美味。”

 

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利用书中的有毒物质积累图片分析原因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些人类的不文明和不科学行为已经导致我们的生态系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好在我们已经觉醒,世间仍有那么多的美好。(出示配乐视频:人类的文明善举和美丽的大连图片)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搭一个鸟窝、植一棵小树,让我们捡起一片垃圾、节约一张白纸,让我们善待一个生命、弘扬一次正能量,让我们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共享碧海蓝天,共享美好的生态系统! 

看到后果如此严重的事件,在痛心和震惊的同时认真思考原因。通过学生到讲台画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

 

树立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生态系统)的意识和决心。

观赏视频,在心灵受到震撼后,又听到老师鼓励的话语,并且在美好的音乐声中观看人类的文明行为和美好的生态系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文字强化学生对后果形成原因的分析与记忆,增强学会生存和爱护生命的意识。

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树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建设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决心。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了问题对话式教学方法,以期达到一种流畅自然轻松的教学效果,并且将知识巧妙地“安插”在貌似聊天的一问一答中,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里,学生水到渠成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课前准备要求很高,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对教材知识透彻把握和整理。这是我的一次尝试,效果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生涩和商榷之处,比如录像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如果作为常态课的话,是否可以采用课堂游戏的方法来解决?生态瓶的前期制作是否可以放到课堂上来?文字资料的准备是否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 

五、板书设计

 

2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部分    消费者     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分解者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

食物链

     植物     小虾     小鱼     大鱼

     树汁            螳螂     黄雀

食物网

     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动调节能力


老师评语

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找出答案,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评语时间 :2019-11-03 16:19:11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