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9-12-05 2019-12-20

所属计划: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设计范本: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发布者:由春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提交者:中小学学员王锐    所属单位:绥芬河市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12-10 14:54:22    浏览数( 0 ) 【举报】

《蜀相》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课题

《蜀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能力目标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壮志未酬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时人通过写诸葛亮,表达自己功业未成感情。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主要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对联,是说我们历史上的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

对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诸葛亮)

   诸葛亮有这么多的事情可写,我们的作者杜甫为什么选择从武侯祠入手写诸葛亮,他都写了什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学生猜出这个人是诸葛亮。

 1、 引发对诗歌的兴趣。

2、 回忆诸葛亮的相关事件。

 

 二、预习检

填空:一位(    )的杜甫,并解释为什么。

(比如:可怜、有才气、经历磨难、忧国忧民、爱国的   不得志……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杜甫填空,并说明为什么。

 开放型检测,可以锻炼学生思考能力。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认为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的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士。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先自己说明背景,老师再根据学生不同说法,总结完善。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把整首诗歌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下,结合作者生平,加强对“诗歌”理性认识。

 

 

四、诵读感知

1、老师范读,体味语调,体味情感。

学生集体朗读。(读的稍慢,读出悲凉,伤感的感情)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

 

五、整体把握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答案及关键字:

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学生自己理解。

 

 

 

 

 

 

 

 

 

 

 

 

六、合作探究




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情感,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小组讨论,看这篇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感情的。

1、首联这样改,你认为好不好?

诸葛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森森。

2、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和“空”用法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和“空”连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点,继而体会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子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                                                   长使英雄泪满襟

5、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他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学生小组讨论并明确答案。1、 首联这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在对比中更容易理解原诗的妙处,并以此为入手点,提醒学生在考试时碰见类似的题,可以通过换字的形式来理解。2、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很多类似的“炼字”的情况,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等。3、 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可以找出关键字,并以此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原因。

4、 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联系作者生平,讨论体会。

5、 学生通过作者生平,自己讨论体悟。

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讨论,小组合作、思考、探究、总结,实现自主学习探究的目的。

 

答案明确

 

 

 

 

 

 

 

答案明确

1、丞相:(1丞相这个称呼更能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2)、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的处境,而且做贤相是杜甫的理想,可惜自己报国无门,选此角度抒发自己的隐痛和郁闷。

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象征着坚贞、忠贞,正好可以烘托诸葛亮的形象,而就没有这种效果。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自”表现了青草自绿,无人观赏,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空”表现了黄鹂好声,无人倾听并且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寄寓了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惆怅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怀古思人的引子。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是天下计老臣心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一位尽智尽忠的贤相形象。)

   4、“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忧国忧民但壮志未酬的人,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5、一方面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叹;另一方面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七、主旨总结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学生先讨论并回答,老师再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八、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表达时间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你还能找出那些表达这种感情的诗歌。

 学生自己思考讨论。

(学生顺着本首诗所表达的主旨思考,加深对这种壮志未酬的思想的理解。)

 让学生加深作者所表达的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情感。

 

 

 

九检测练习

找找那个字用的比较好

① 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 红杏枝头春意

④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⑤ 羌笛何须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找出用得好的字,并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各抒己见。

 

 

 

锻炼学生炼字能力。

 

十、作业设计

1、对比本首诗和课后的《武侯祠》,看看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点。

2、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首联:柏             烘托诸葛亮的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  颔联:自             青草自绿,无人观赏。  英雄寂寞

蜀相教学设计      空            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蜀相教学设计颈联:天下计         推崇其济世雄才。(智)

老臣心         赞扬其报国忠忱。(忠)

 

蜀相教学设计尾联:英雄         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的人。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