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感 作业周期 : 2019-12-12 2020-02-29

所属范围:小学语文教学计划--专业知识——小学语文

作业要求:

一、加强积累,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师应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的语言、文字,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2、教师应有效指导背诵,积淀语感 有背诵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以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至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

二、训练朗读,感受语感 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时如果仅仅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可见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营造朗读氛围 俗话说“要入情先入境”。良好的氛围会牵动你的心,带动你的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语感轻松的氛围。 2、加强朗读示范 在课堂上,教师应带着表情去朗读,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去获取信息,体会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兴趣。 3、注重朗读技巧 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进而增强语感。要注重语音轻重,要注意停顿,要注意语气,要注意适当的语速,要注意语调的抑扬。 4、采取多样形式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运用多样形式的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加强实践,训练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 1、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教师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让学生在心中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2、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准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细细欣赏、反复琢磨,达到“意会”,这样语感就会油然而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只有语感这个基石打扎实了,才能提高语文水平,让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发布者:李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感

提交者:中小学学员朱洪梅    所属单位:磨刀石镇中心校    提交时间: 2019-12-19 16:30:11    浏览数( 1 ) 【举报】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文中描写诗人聆听、感受琵琶乐的重点句段,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当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吟诗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另外,“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在训练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
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的培养语感。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有一位老师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能印证上述理论。他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到通过学习这首词后变为理解,一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精神世界熏陶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是通过语文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的目的。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12-24 10:46:19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