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活动)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 作业周期 : 2019-09-06 2019-12-31

所属计划:初中数学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要求】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本节教学内容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

间的联系。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

2.学情分析

【要求】

1、针对施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学生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及学生已有经

验对学习的帮助和干扰分析。

2、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如学习态度、兴趣、学习习惯等。

3.教法分析

【要求】

1、针对学情采取何种教学方法

2、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达到高效。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要求】既要体现课程标准,又要贴近学生实际。

1.力求全面,充分体现课程目标理念。

2.有针对性,具体、可操作,可观测,有效,可实施。

3.注意课时目标与终极目标之间的关系。

4.目标描述要科学,尽可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主体、行为、条件、标

准,尤其是主体、行为、条件)

5.表述时可按下列两种方式:

融合式: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描述,123.

分类式:按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别描述。

.教学媒体

【要求】

1.实验媒体:实验器材、药品及分组实验准备。

2.多媒体:指出具体音、视频材料。

3.学案:作为重要教学媒体,要注重生成性,明确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

方式及评价。详细学案以附录展示。

.设计思路

【要求】

1.简要阐明教学设计的整体设想,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2.围绕教学目标,阐明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

如:如何突破重、难点,强化学生过手的具体思考等。

3.注重创新,对原教学中的问题有教改意义上的突破。

.教学过程

【要求】

紧扣教学目标的实现设置教学环节,总体环节完整,各环节之间呈现逻辑关系。环节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与目标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时间分配基本合理。着重以下设计:

1.情境创设。力求真实、生动而又富有启迪性,充分发挥情境的功能及其与

教学内容的对应。注意情景创设的多样性,如实验情境、问题情境、小故事、科

学史实、新闻、实物、图片、模型和音像资料等。

2.学生活动设计。针对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对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

组合作、自学等)、方法(探究、讨论、实验等)、手段(利用学案、实验等)

及结果作出较为具体的预测、规划及描述。可观测,有实效性,能完成对应的教

学目标。

3.教学评价设计。包括课内及课外两部分。课内评价着重于目标达成度的诊

断与检测,注重其对应目标的训练价值,强化学生过手,包括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及时反馈与矫正、强化及诊断。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可观测性,着重驱动性

任务设计,如完成学案、定时检测、目标检测等。课外评价要适度控制训练量,

突出基础,进一步强化过手。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性、开

放性习题。

.板书设计

【要求】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着重体现探究环节和学生的思维过

程。见附录。

.板书设计

【要求】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着重体现探究环节和学生的思维过

程。见附录。

.教学反思

【要求】在施教以后,运用新课程理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目标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媒体选择及应用是否恰当,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效等。

2.是否有教改意义上的突破。

3.根据施教中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

注:在相应的部分要有“设计意图”

说明: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一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一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一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发布者:柴宝霞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

提交者:中小学学员全玉梅    所属单位:穆棱市河西镇中学    提交时间: 2019-10-17 14:53:52    浏览数( 0 ) 【举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穆棱市河西中学    全玉梅

设计理念

     作为数学教师 ,我尽量避免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讲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构建个种数学摸型,总结数学思想和规律,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发展学生为本”的理念。

设计依据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安排在《轴对称的认识》后,明确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轴对称的认识》的联系,起到知识的链接与开拓的作用。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 和创造性,突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性质。

难点: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

 4、教材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5、教材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探究---发现---联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

问题: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②引入新课:再次通过精美的建筑物图片,找出里面的等腰三角形。

问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③相关概念: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2、探究问题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②得出结论: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 =C

(3)  BD=CD, 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 ADB =ADC =90° 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 BAD =CAD , AD为顶角平分线

3、重要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如图,在△ABC中,AB =AC, DBC

1)如果∠BAD =CAD ,那么ADBCBD=CD

2)如果 BD=CD,那么∠BAD =CADADBC

3)如果 ADBC,那么∠BAD =CADBD=CD

(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三、例题部分:

例一:1、在等腰△ABC中,AB =3AC = 4,则 ABC的周长=________

     2、在等腰△ABC中,AB =3AC = 7,则 ABC的周长=________

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的关系,仔细比较以上两个例题,并强调在没有明确腰和底边之前,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而且在讨论后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三条边能否够成三角形。

 例二:1、在等腰△ABC中,AB =AC, A = 50°, 则∠B =_____,∠C=______

      2、在等腰△ABC中,∠A =100°, 则∠B =______,∠C=______

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突出顶角和底角的关系,强调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围:<顶角<180°, 0°<底角<90°。仔细比较以上两个例题,得出结论一个经验: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角。

此题是一道陷阱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和例二的2小题比较,估计会出一些状况,大多数学生会按照两种情况讨论,得到两个答案。然后跟学生画出图形进行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但是答案是三个。强调需要自己画图解题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例四:在△ABC中,AB =AC,点DBC的中点,∠B = 40°,求∠BAD的度数?

   此题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性质的综合运用,以及怎么书写解答题,强调三线合一的表达过程。

 四、练习部分:

(一)(基础知识)填空题

1、在△ABC中,若ABAC,若顶角为80°,则底角的外角为_________.

2、在△ABC中,若ABAC,∠B=∠A,则∠C____________.

开展小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准!

   (二)(实践运用)实践题

如图,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屋顶的截面图,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师傅对这个建筑物做出了两个判断:

①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37°以后,并没有测量∠C ,就说∠C 的度数也是37°

②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

请同学们想想,工人师傅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三)(思维发散)选做题

V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AC上,D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请问:DEBC成立吗?

 五.小结部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作业

1、教科书P50   习题1,2,3,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10-23 08:38:15

教学(活动)设计

最新教学(活动)设计

推荐教学(活动)设计

热门教学(活动)设计

热评教学(活动)设计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