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活动)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提交1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9-10-28 2019-12-05

所属计划: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要求:1.有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等内容;

      2.在教学流程中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内容。

示例: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破解这一谜底。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一起感受神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新奇。

观看视(看了这段影片,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对于古代的神话,我想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有谁能给大家讲讲其他的神话故事?老师点评。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加强字词积累,熟悉课文情节

1.字词积累

  w ā    mǎng  zhēn   chéng

女娲    茫莽  榛榛    澄澈

chān   róu    jué    niē

掺合 揉团  掘起   捏泥

2.熟悉课文情节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①女娲因为孤独寂寞,为了在天地之间增加一点活力,所以决定造人

②女娲因为临池照影,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才决定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这就是人

2)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她造人的过程是真的吗?对此,你有何看法?

女娲是用黄泥造人的,先是揉团黄泥造人,后来是用枯藤在池塘里一搅,拉出来,溅出的泥点便成了人(1.揉团黄泥;2.枯藤溅泥)

(3)出文中表现对人类的诞生感到喜悦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①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②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4)观看女娲造人动画,加深理解。

四、比较阅读,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PPT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丰富了以下内容

¡1.造人动机的产生

¡2.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4.女娲的情绪和心理

¡5.作者的评述

点评:足见作者想像的丰富

五、研读课文: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1.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创造了人

2.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因为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师插言:神力),她手一挥,池塘里的泥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吹一口气,便变成了人

3.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因为看到天上的神仙你争我斗,感到厌倦,便来到凡间,想在大地上也布满像神一样的生物,但让他们团结、友爱、善良,这便创造了人

4.我改编的也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出了第一批人后,教给这些人造人的方法,让他们帮着造。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帮着她造。这样就会很快地将人类布满大地。

六、合作探究

女娲是“神”性和“人”性的结合,想象奇特和合理的统一,结合文章内容看作者是怎样把二者统一起来的并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

¡一天变化七十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更像是一个勤奋、聪明、具有情感的人

七、拓展补充介绍有关神话的知识:

1)什么是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神话产生的原因。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发布者:王林民

提交1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提交者:中小学学员张连军    所属单位:林口县第二中学    提交时间: 2019-11-13 15:32:08    浏览数( 0 ) 【举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

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

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

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

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

   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

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

  2、学生质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3、师从学生刚才的质疑中挑出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

五、联系自己、体验孤独

1、曹文轩在《论孤独》中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

2、仿写: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         ,需要                  

六、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板书设计:

 

孤 独 之 旅

曹文轩

 

                                       磨难

杜小康     孤独 ——————————→ 坚强

(迷茫、恐惧、害怕、胆怯)


老师评语

应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应用


评语时间 :2019-11-20 13:32:27

教学(活动)设计

最新教学(活动)设计

推荐教学(活动)设计

热门教学(活动)设计

热评教学(活动)设计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