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活动)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实现高中思政课的创新? 作业周期 : 2019-12-16 2020-02-29

所属计划: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结合校情、学情,建言高中思政课的创新。


发布者:姜殿锋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实现高中思政课的创新?

提交者:中小学学员王滔    所属单位:东宁市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2-22 20:14:26    浏览数( 0 ) 【举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东宁第一中学    王滔

 

一、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依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目标要求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而我国“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运用事例、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理解提高“两个比重”的原因以及辩证认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认识相关问题,解决相关问题。增强学生对当前分配制度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2、课程教材依据:

从教材结构的角度来看,《经济生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部分,《经济生活》前两个单元解决了“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问题。而本框题所在的单元则接续第二单元继续研究,将“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转移到“为谁生产”这个问题上来,也就是将学生的探究角度从社会财富创造方面转移到社会财富的分配方面。

本单元第七课集中解决的问题是社会财富如何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其中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阐释了当前我国所奉行的基本分配制度。而第二框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则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在基本分配制度的框架下,如何在收入分配过程中体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仅仅依靠分配制度是不行的,还需要国家、企业、个人采取相应措施,这便涉及到了再分配问题。而再分配的主导推动因素则是国家,这便与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建立起了联系。总而言之,本框题在教材中有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从教材内容上来看,《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包括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和兼顾效率与公平两个目题。

第一个目题: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教材则从关于公平两个观点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平”这一涵义的正确认知,进而过渡到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公平内容——收入分配公平上来。在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教材利用形象生动的事例和图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三个措施。而注重公平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第二个目题: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目在之前探查公平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完成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找到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的来说,这一框题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既与社会时政紧密相连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设计好这一框题能够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理性思维素养,能够培育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让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实际,培育学生社会参与意识。

3、具体学情依据:

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来看,高一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对公平的有关知识有所涉猎。但初中关于公平的知识侧重于社会公平方面,且没有形成系统有条理的有关社会公平的知识。因此,学生对于社会公平问题有所了解但在经济领域的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则相对于学生认知水平来说则显得比较抽象。另一方面,由于高一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把握还有所欠缺,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缺少辩证思维能力。因此本框题的学习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高一学生因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他们对于社会公平问题还是有所了解,并有着深入学习的愿望。且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在学习本框题内容时所具备的学情优势。

二、教学设计的确定和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叙述出公平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效率的涵义。

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并能分析出收入分配公平的具体措施。

理解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并能分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具体措施。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辩证的分析方法,辩证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分配问题,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使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5、授课方法:

讲解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讨论辩论法

6、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

三、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1、微课制作,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搜集素材制作5分钟左右视频《认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视频内容分为:概念、区别、习题三个部分;重点展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不同领域和不同主体下的区别,例题选取两个典型的高考真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前将该视频内容按照要求看完,并完成相关训练内容。完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区别的比较。

设计目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教材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讲解,这给学生顺利完成本框题学习带来困难。而借鉴翻转课堂模式的微课具有具有内容短小精炼的特点,学生也便于自学和接受,并且可以多次观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2、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2018两会大数据》(视频介绍:该视频时长3分钟左右,主要介绍了2018年两会前期搜集的相关数据,展示人们在两会期间所关注的有关问题,感受人们心中的对于社会公平的呼唤和社会公平现状的变化。数据显示,人们心目中最关注的是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并且该问题受到各个收入阶层的广泛关注)。

在播放视频前教师提出问题:“在视频中人们为什么要关注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学生活动预设:观看视频,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归纳,导入新课:收入是民生之基,也是广大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及收入水平迅速增加,但是收入差距的显著扩大也是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有关内容,深刻把握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政策,使公平和效率能够得到兼顾,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七课第二框的知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设计目的:为了弥补学生直观认知的不足,在课程设计中用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在上课之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使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进行。

3、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活动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共话公平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种不同观点

(1)公平就是消灭差距,差距的存在就是不公平地体现。人人平均,才是公平。

(2)公平不在于没有差距,而在于存在的差距是否合理。如果差距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像稳定的前提下就是公平。

呈现问题:你如何理解公平?你赞同以上哪种观点?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设:按照要求进行思考并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归纳:对于公平每个人都不感到陌生,但是公平涉及的范围很宽泛。而观点一其实是一种平均主义的观点,要求实现绝对的平等。这实际上抹煞了差别的存在,是一种不公平的做法。观点二则强调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贡献的大则可以多获得一些,贡献的少则少得到一些。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分配方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我们追求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允许差距存在,但又不能过大的一种状态。而差距的限度就是要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发言和思考中,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辨析,使学生在公平问题上形成辩证思维能力,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来。

活动二:聚焦时政,指点江山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背景材料

时政聚焦一:(材料一:展示近年我国国家、企业、个人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材料二:据国际基金组织统计,近年来印度人均GOP为1592美元;中国为6094美元,为印度的4倍左右。然而中国人均月工资不足2000元,印度月均工资折合为人民币为6650元,是中国的3倍多。

(材料三:展示反映收入差距的漫画)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你认为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学生活动预测:阅读并分析有关信息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的严峻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在近几年来还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相协调。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相应党的十九大号召,正确面对当前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转变。(PPT展示)

在初次分配领域若一味由市场主导而忽略国家参与,则可能导致分配不公现场的产生。那么,我们再通过几则材料,看一下国家是如何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收入公平的。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材料

时政聚焦二:(材料一:2014年,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央企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削减到现有的30%。年薪不得超过60万元。)

(材料二: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5000元。)

(材料三:近年,我省为落实民生政策,下拨社会保障金300余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0%以上。其中,近200亿元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的运行。近40亿元用于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基本医疗需求。近20亿元用于照顾特殊群体的生活。)

思考:以上材料如何体现国家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

学生活动预测: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并回答出调节过高收入、税收和社会保障。

教师归纳总结: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社会收入分配另一项重要举措。调节过高收入、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等手段在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得到更好的实现。除此之外,我们已经学过的一项重要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也为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设计目的: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是本框题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对待这一问题的时候采取了分解进行的策略,把它分解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而在每个方面我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归纳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训练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材料选材中注重引导学生,使学生坚信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我们一定会得到实现。最后,形成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思路,即:“一个制度、两方面措施”。

活动三:辩一辩,想一想

教师活动:1)课前布置任务,做好正反两个方面辩手分工分组工作。对辩论的有关知识做好辅导。

2)多媒体展示辩题:正方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把蛋糕做大更容易;反方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把蛋糕分好更重要。同时提出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把握各自辩题的要求。

3)辩论结束进行点评,分析学生观点,明确学生认识。

学生活动预测: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好辩论内容。对辩论赛有个基本的流程和形式上的正确认识,准备好辩论分工,做好协调合作。

教师总结:效率与工作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矛盾的一个方面,他们分别强调硬币的不同侧面。他们也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基础,只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效率的重要保证,只有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更有利于财富的创造。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

设计目的:运用的辩论的形式明确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比直接讲授更能形成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整理信息、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构建知识,总结所学

教师活动:提出要求,通过本框题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并试着归纳总结本堂课的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预测: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了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知道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我们要知道,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一名同学都要关注和参与,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中国梦,我的梦》

设计目的:教师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形成体系和思路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对学习内容能够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也相当于一个复习的环节和过程。通过播放歌曲,渲染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新时代中坚定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信念。

4、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如果你是一名政协委员,依据所学内容,针对当前社会存在不合理的分配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一个合理性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

设计目的: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用”。通过作业环节,巩固深化所学内容和知识,并把所学内容落实到具体实践和问题中去。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素养。

五、课后反思

从课堂整体表现来看,整堂课学生状态饱满、表现积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基本完成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学生也基本明确了本框题的知识点。当然本框题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学互动环节上来看。本框题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探究相结合,以设置情境和问题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得新知。因此在第一目的授课活动中,采取了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展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途径来得到答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一个环节中集中提出多个问题,学生注意力持续性、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问题的完成度上都存在的问题。如果聚焦某一两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情绪调动则显得比较高涨,学习效果完成的也相对比较好。这说明了,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问题不能过于集中,教师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问题的穿插进行。此外也可以通过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在黑板上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来。或是在学生展示完之后,由其他小组或同学进行补充,进而调动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在本框题的训练环节中,对于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不够到位。本框题通过课前微课的形式讲授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并布置了相关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加以解决。但在学生完成训练时有的学生答案完成不全面或是逻辑思维混乱。这除了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以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和点拨也应该针对问题及时到位,使学生不留遗憾。

再次,在课堂整体的把控上应该注意语言精炼。在衔接性语言上,准备不够充分也不够深入。在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时候应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相关信息和资源,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得到拓展的空间。

所以,我还要不断地进行努力和学习,不断地拿出“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争取早日打磨出一节完美的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大餐。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2-27 18:53:02

教学(活动)设计

最新教学(活动)设计

推荐教学(活动)设计

热门教学(活动)设计

热评教学(活动)设计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