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提升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三复习策略

  发布者:文勇    所属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发布时间:2019-10-29    浏览数( -) 【举报】

历史时序的观念和历史地理的观念,共同构成了对特定的社会环境的理解,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掌握纪年(时)方式、历史分期、时代特征、古今地名、空间划分、区域特征、读图制表(地图、年表或时间轴)等,涉及部分历史地理学(或沿革地理),例如探讨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疆域政区的变迁等,也明确了把对人物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应置于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的要求。]结合高三复习任务,本文拟借助多种直观性、可视化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时空观念。欠缺抑或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建立时空坐标,体会历史演变脉络。

我国当前中学课程体系下,初中历史课程着重于古今中外历史脉络的完整性、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性、经典历史场景的细节化,发挥了通俗史学的普及作用;高中历史课程采用的是专题史板块而非通史板块,内容编排多以螺旋式结构为主,淡化了历史事件的时间性,不便于知识点的识记,也不利于时间观念的培养。由于教材编排、课时限制等问题,中学历史课程亦不可能覆盖历史长河每一点每一滴,留下了断层和空白。故如何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以大历史观重新整合历史事件与专题的时间性,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课标颁布后,五大核心素养目标的导向性愈发清晰明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势必被淘汰的,但在学科核心能力的金字塔层级结构里,对基本史实的理解与识记是发展历史迁移能力的根基。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往往并不直接将时间作为知识点进行考查,但是在许多场合,时间的判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建立时空坐标,建构段落时空情境,有助于学生体会历史演变脉络。

例如,高三复习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主要介绍了近代欧洲思想史概况,而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中缺乏对欧洲中世纪的具体介绍,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接近空白,学习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时往往缺乏历史背景依托,难以形成完整的时间线索,难以体会人文精神、理性主义的内涵,更难以感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各有侧重而又层层推进的内部关联;另一方面,近代欧洲在经济、政治、思想、科技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是有机融合、多层次交互的,学生容易产生史实记忆上的错乱。鉴于此,笔者在补充讲解欧洲历史概况后,以人文精神的发展为主线,以古希腊先哲思想为开端,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为伏笔,引导学生建立两个直观性的时空坐标,坐标一明确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的时间定位,坐标二明确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在西方现代化历程中的层次定位,并予以相应的注解,由此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完整、立体的通史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同时,进行同一时段的中西历史进程的简要对比,有助于学生提升格局。

二、编写大事年表,深化历史因果关联。

历史不是单线性的事件的罗列、时间的堆砌、年代的枚举,课堂上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广并非难事,但将内在关联梳理明了却不容易。严格按照史实规律和分期,编写大事年表,“融零为整”,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能够突出重要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时序、地位与作用,从而创设重要事件情境,深化历史因果关联。如果把历史知识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大年事表便是主干,抓好主干,再对枝节叶部分进行填充细化,学习的有效性、针对性便会大幅度提高;反之,不顾主干而漫无目的的杂采兼容,如理乱麻,事倍功半。

高三复习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体系繁密交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单单是记忆多场列强侵华战争、历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实践、国内外环境镜头切换便十分头疼,容易产生言弃倾向,更别提建立起历史环境与重大史实之间的交互关联了。笔者引导学生将近代中国重大史实分为内忧外患及救亡图存(民主实践)两大线索,再依据事实性时间,采用大事年表的方式记录整理,如下:以大事年表为工具,以旧知带动新知,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不只抓住了内忧外患、救亡图存两大线索,明确列强侵华的时间维度,重大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准确定位,而且容易将相关史实进行直观的对比,区分各个史实的侧重点并不再混淆,对照史实前后发生的次序并思考其中因果关联。例如,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原因之一是基督教信徒在华扩张势力范围,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产生冲突;义和团以“灭洋”为口号,其行为具有偏激、盲目排外的特征,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的镇压行径,而清政府迫于列强施压加入剿灭义和团的行列、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沦为“洋人的朝廷”,大厦将倾之势难以挽回,更别提对外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了;这也就坚定了革命人士推翻清廷统治的决心,辛亥革命爆发后多个省份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华夏大地上延续上千年的帝制如巨峰崩塌瓦解。历史教学不能缺失情感与价值引导,学生由衷感悟到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振臂急呼、对民主实践的反复摸索、一片丹心的矢志,家国情怀自然涵养其中,润物于无形无声。学生也不难自行标注重点、细化枝节。相信当学生掌握了这类简易有效的复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调用知识迁移能力并获得了成就感之后,将萌发由衷的学习信心与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积跬步终致千里。

三、巧用地图史料,拓宽历史思维视角。

德国史学界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历史有两只眼睛,一只是年代学,一只是地理学。”时空观念包含时序观念和地理空间观念两个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拘泥于多种限制,往往忽略了地理空间因素对重大事件的制约与影响,忽略了地理空间观念的培养,限制了思考问题的视角广度和思维深度,这也是导致历史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历史教育难以直接启迪现实生活的原因之一。随着史学界研究动态和高考改革的推进,历史地理学的地位与作用日盛,惰性的教学实践也面临着调整革新的挑战。近年来高考题中,地图作为直观图像史料的考题并不鲜见,因其具有考核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几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等功能。事实上,许多涉及历史事件发生的成因、背景问题,历史事件推进过程和生成结果问题,均可以以地理空间为切入口寻找答案,抑或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找到答案,一切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地区地点内进行的。故历史教师应当树立资源意识、巧用地图史料再现空间情境,实现对文字知识的有效补充,使学生形成鲜活生动的历史体验。

以日本侵华战争为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当时中国地图图像,考察中国与日本的相对方位,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入侵中国要把东北三省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与中国其他省份相比,东北三省的地理方位和山川资源有何特别之处?

其次,引导学生依照时间次序在地图上标出有代表性、影响突出的日本侵华事件,以及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包括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华北事变、太原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地理方位、山川地势、矿产资源甚至风土人情之于军事博弈的深刻影响。日本军队先行占领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攫取大量物资人员补助,再举兵南下,占地为营,扩大日占区范围;而中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留军事斗争的有生力量,抗战初始阶段不得不与敌人苦苦周旋,消耗着日本军队的耐力,把战线不断拉长,同时积极寻求战略防御与反攻的突破口。再结合日本作为岛国,资源相对匮乏、战备供应与后备军员相对有限故而追求速战速决的境况,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品性生生不息等潜在优势作对比,学生更能通透感知抗日战争的艰巨性,更能领悟国共领导人“以空间换取时间”、“持久消耗”战略的高瞻远瞩,以及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战斗精神。同时,在标注地图过程中,学生眼见国土一寸一寸沦丧、侵略者气焰跋扈嚣张,复兴中华民族的斗志在心中油然而生,家国情怀的润泽自然可见。

以上几种直观性、可视化呈现方式化抽象为具象,增加课堂教学动态性和趣味性,带来巩固的记忆,学生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形式相对单一的语言描述不能比拟的。经过长时段的演练,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时空观念、历史理解自然可待提升。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