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学科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作业二: 课堂教学设计(由学科坊主批阅) 作业周期 : 2019-10-08 2019-11-24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完成一篇本学科(或领域)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作业区。教学设计作业评分标准为:

1.800字以上,内容原创,发现任何在网络中可以检索到的大段雷同内容,都视为本项作业不合格。

2.符合本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格式。

3.依据课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4.紧密联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符合以上四项要求为合格作业,否则为不合格。)

5.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6.突出学为主体,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有效。

(符合以上六项要求为良好作业)

7.情境创设合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8.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有创新点。

(符合以上八项要求为优秀作业)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课堂教学设计(由学科坊主批阅)

提交者:学员那婷婷    所属单位:松雷初中    提交时间: 2019-10-31 12:10:54    浏览数( 5 ) 【推荐】 【举报】

年    级

初一

学   科

地理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课   题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的概念;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3.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量算等防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话的观点,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习中科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个部位及其等高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绘制等高线示意图;分清山脊和山谷

教学方法

涂绘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海拔与相对海拔

 

 

 

 

 

过渡

假期外出游玩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家先做好旅游路线的规划,老师这周想要去爬山,提前查找了这座山的相关地图,分别找到两种类型的地图,但有点看不太懂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多媒体展示海拔高度示意图,分别说出不同的数字代表的含义,从而看图尝试总结出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

 

对于连绵起伏的山脉如何在平面图中展示出海拔的不同呢?

我们把地图上的海拔高度相同点连在一起,称为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学生观察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数字代表的含义并尝试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

完成教材33页活动习题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34页活动用马铃薯做等高线图,体会用等高线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通过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进行设问引入,增加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主动看图归纳定义,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通过简单实验,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陡坡与缓坡的区别

 

 

 

 

 

 

三、山地等高线的五种基本形态

 

 

 

 

 

 

 

 

 

 

 

 

 

 

 

 

 

 

 

 

练习

 

 

总结

多媒体展示教材35页等高线地形图,思考如果珠珠和东东去爬山,从A和B两侧哪边上山比较好?

那么我们来观察两侧的等高线图,如果只给你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断出哪测是缓坡,哪测是陡坡?

 

 

多媒体分别展示山地等高线的五种基本形态图

1.山顶

观察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的海拔变化情况,总结其特点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2.山脊和山谷

在山脊和山谷的200-300米等高线弯曲处之间画一条线,分别编注相同的a、b、c三个点,观察三个点的海拔范围,并思考变化原因

总结规律:低凸为脊,高凸为谷

3.鞍部

讲解鞍部是山的什么部位,观察等高线的变化特点

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4.陡崖

观察等高线变化情况

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

 

多媒体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判断不同山体部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多了一个本领-能够分清不同的山地类型,会看等高线地形图,但黑白的地图要一眼分清海拔的高低还是不太容易,那怎么办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学生回答A测上山更好,因为A测为缓坡。

 

 

学生看图总结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学生观察等高线的变化,尝试总结观察到的特点

 

 

等高线是弯曲的

山脊

a=c=200米,200<b<300米

山谷

a=c=200米,100<b<200米

学生观察等高线的特点以及三个点的海拔范围,回答问题,尝试总结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特点

 

鞍部就是两座山顶的中间部位,像马的马鞍一样,或者骆驼的两个驼峰的中间位置

学生观察总结特点

陡崖处陡峭

学生观察总结特点

 

 

学生看图分清不同山体位置


板书设计

2.3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与相对高度

1.等高线

2.海拔

3.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五种形态

山顶-等高线四周低,中间高

山脊-等高线弯曲,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地带

陡崖-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

三、陡坡与缓坡

陡坡:等高线密集

缓坡:等高线稀疏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等高线的绘制过程较难理解,在讲解马铃薯实验时要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其次山脊和山谷长得比较相近,学生不易于区分,要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分清山脊和山谷。


老师评语

  1. 可以尝试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书写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书写要有行为条件,主语为学生

  3. 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可以从基本概念入手,比如讲解山顶,先出示直观景观图,再引导学生观察海拔的变化,最后总结山顶的概念。其他地形可用同样的设计方法。

评语时间 :2019-11-23 08:25:02

学科作业

最新学科作业

推荐学科作业

热门学科作业

热评学科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