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与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注: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或点击下载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模板

    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黄牧航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

推荐!

提交者:涂冬逸     所属单位: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29    浏览数:0     

 

课程模块名称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有感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本次学习观看了容山中学陈维坚老师的部分课例并细读了案例评析,其中对陈老师的《太平天国》一课印象深刻。我觉得该课有以下出彩之处:

1. 整合教材,层次分明,适用性强。基础知识过关与重难点突破、能力提升很好地结合,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2. 问题设置到位,有效性较强,突出重难点。小组讨论部分的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3. 小组讨论参与度高,效果明显,课堂活跃。该课小组讨论真正落实到位,不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

4. 评价机制完善,激发竞争意识,画龙点睛。由案例分析部分可见,合作学习的评价非常详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从中有很多收获,也有几点疑惑和思考:

第一,如何降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实施难度?目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只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实施得比较好,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在平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施难度较大。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求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因此想要小组讨论实施得比较好、落实得比较到位,往往需要学生对课程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同时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也必然要对课程的其他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那么,这便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生源较差的学校能否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探究、课程内容如何删减、课程内容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课后投入的课前准备学习时间如何安排等。

第二,如何让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上落实到位而不流于形式? 我曾经在不同层次的两个班级进行同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效果完全不同。其中,基础较好的班级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良好,生成的问题也很有探究性。但是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于书本之中,半句不离书本,教师的引导非常困难,更谈不上生成的问题,小组讨论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实到位。另外,班级课堂秩序也会影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落实。一般课堂秩序较好的班级,小组合作效果较好;反之,课堂秩序较差的班级,效果较差,甚至很多学生会趁小组谈论进行聊天,小组合作探究也便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了。如何让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上落实到位而不流于形式,尤其是在我们这些生源较差的学校,如何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如何确保小组讨论探究模式的可操作性?小组讨论探究模式存在着操作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小组展示环节,时间控制很难把握到位,教学任务容易出现完成不了的现象。本课授课过程中便出现了时间上较为紧迫的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教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实践的重要因素。

虽然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有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是很好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素质。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涂冬逸

作业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原创、具体,有专业性,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附件

  •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涂冬逸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有感.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