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与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注: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或点击下载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模板

    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黄牧航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

推荐!

提交者:王湘燕     所属单位:汕头市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10    浏览数:0     

课程模块名称

《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本课程从当前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高中史料教学的困惑与要求,结合史料获取的一般方式,对高中史料教学提出了宏观上的指导,再用具体的案例就高中史料教学提出了方法指引,并进行了深入反思。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善于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的李小萍老师的《洋务运动》一课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如李小萍老师在新课一开始给学生展示了三则简单有趣的史料“英国人的膝盖能弯曲吗?”“夷和洋不一样吗?”“胡林翼被吓晕了。”这三则史料侧重于细节,反差较大,在课堂的开始就制造一个思维的冲击点,在惊奇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课堂的开头有凝神、起兴之效。第二则史料内部本身有矛盾而且又能和第一个细节对应,二者形成一个相互的比较和发展。第三则史料充满戏剧性,在课堂上制造笑点之外更能制造思维点。三则史料容易理解,材料之间起到了阐明与冲突的作用,达到了史料教学的效果。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

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李小萍老师在上《洋务运动》一课时,在史料选择上采用了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奕的一封信:“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封信在历史上比较出名,是史学家研究李鸿章洋务人生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这份典型材料长度较长,而且多是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解释史料上下功夫了。为此,李小萍老师选择在课前就先提供材料,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史料。同时选择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来设置问题,因为这段材料里体现出的李鸿章和学生原有认识里的李鸿章是有一定矛盾冲突的,材料里的李鸿章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有远见卓识、又本着经世致用的传统精神的改革家,与平日教科书里那个“狭隘”的李鸿章不太一样。 
  李老师设置了两个问题( 1 )根据材料,提取李鸿章认为改革的必要性何在?提取李鸿章的改革规划。( 2 )李鸿章的这封信被蒋廷黻誉为 19 世纪最有价值的文章,值得再三的阅读,在信中体现了李鸿章的哪些远见卓识呢? 
  问题精辟有力,贴近史料,紧扣目标,引发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学生通过一封信引发的思考,对李鸿章的再认识,逐渐形成。在层层深入后,李老师又找到了“李鸿章请修铁路却遭到反对”的原始史料,组织学生在研读史料中学会找关键词,再通过关键词去总结核心问题,解决疑惑。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史料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本堂课的知识前,他们已有的知识技能怎样?学习本课主要需要准备哪些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学习本课需要准备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李小萍老师在课前设置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他们选取其中之一解答,也可全部解答。如下: 
  ( 1 )洋务运动中的哪些人物你最感兴趣,为什么?选取一二简述。 
  ( 2 )当时的清政府是否需要一场洋务运动?观点自选,说明之? 
  ( 3 )洋务运动创办过程的那个环节你最渴望探求,为什么?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你的心愿。 
  ( 4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对这个思想的认识和评价是什么?为什么? 
  ( 5 )在传统认识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你的观点有和不同?为什么? 
  ( 6 )洋务运动是否能让中国富强起来?为什么?(观点自选,史论结合说明) 
  ( 7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家范文澜和胡绳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卖国的运动,其作用在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夏东元指出:洋务运动是“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举技术来维护和拯救清王朝为首的封建统治的活动。”你同意哪些观点?你怎样评价洋务思想和洋务运动?你能说明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评判标准吗?从国人对洋务运动前后不同的评价,你认识到了什么? 
  从学情调查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和他的洋务事业有特别的渴望,但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资料,无从探究,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认识。针对学生的情况,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引导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下重新构建对洋务运动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探究,力图跳出学生已有观念的限制,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探寻一个真实的洋务运动和洋务派。 

史料教学不在于学生接触到多少有价值的新史料,而在于掌握这种方法,锻炼能力,培养学生动手与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重视启发、引导,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思考什么问题,还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法、思考的空间与思考的内容。学生的潜力是深厚的,各项能力有待开发。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与途径,让他们去搜集、考查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对各种不同种类的证据进行比较与诊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分析的很好,就是太简单

附件

  • 《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