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与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注: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或点击下载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模板

    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陈建伟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

推荐!

提交者:许婕婷     所属单位:汕头市聿怀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19    浏览数:6     

 

    今天,我观看了山东外国语中学的李新武老师和江苏苏州高级中学的杭尧尧老师关于《鸿门宴》一课的授课视频,两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特色,我从中收获颇多。《鸿门宴》一文很长,如何长文短教,经常是我在这篇课文中倍感头痛的问题。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给了我不少启示,老师们的授课重点突出,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李新武老师的教学有个很突出的亮点,学生很好地参与进课堂,不是老师个人的表演讲授。整节课集中解决两个问题:课文中有哪些激烈的矛盾冲突,谁是楚汉相争中的主要人物。整节课重点突出,几种教学方式很好地结合,既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也有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更有小组讨论后学生上台演示等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式。李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语言非常简练,授课方式通俗易懂,如教授“数目项王”的“目”和“翼蔽沛公”的“翼”,李老师通过让学生演示动作,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知识是死的,而传授的方式是灵活的,如何把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扎实又不至于死记硬背,确实是真正的教学艺术,也是每个老师一直需要钻研的关键。

    杭尧尧老师一课信息量非常丰富,人文性很强,整节课围绕“项羽是否在鸿门宴上错失了诛杀刘邦的良机”展开讨论研究,杭老师紧扣文本,一步步引导学生从文本找寻依据,并补充了楚汉之争的大事记,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并评价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物。杭老师跳出了教参上对两位人物评价的条条框框,有理有据,带领学生认识了立体的项羽和刘邦。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和英语老师的不同在于,我们的任务不是单纯教会学生会读会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品味我们母语的文化和魅力,我认为杭老师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好。

    我从上述两位老师的课例,得到以下收获:

    一要重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等形式,当然,朗读看似简单,但教师课前的工作也不容忽视,老师要尝试课前范读,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每个字词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注力的有效方式。

    二要重视对教学篇目拓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李老师和杭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做法值得我好好学习,就是两位老师课前都充分查找了关于刘邦、项羽、鸿门宴等相关资料,勇于跳出教参的局限,只有占据充分的材料,教师才能教出自己的风格,对课文的品读也才更加深刻。新老师由于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局限并依赖于教参,但如果不想一生做一位平庸无趣的语文老师,在两三年教龄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积极性,与时俱进,从古论今,对每篇课文作出既言之有理又独具特色的解读,从阅读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

    三是文言文教学中,关于文言字词的理解不要生硬地直接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猜词,让学生学会在语言环境中把握字词,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我想对两位老师提点建议,李新武老师的课学生发挥的空间太大,而老师缺少必要的总结与提升;杭尧尧老师的授课,学生的活跃度受到较大限制,教师本身的解读太多,而且授课的语调缺少必要起伏,基本都是高亢的状态,这样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听觉疲劳。

    总而言之,两位老师的授课都是比较成熟而且具有参考学习价值,虽然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我将以两位老师为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分析较为全面,言之有理。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