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与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注: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或点击下载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模板

    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胡继飞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

提交者:赖建财     所属单位:湛江市实验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29    浏览数:1     

               《孟德尔杂交实验》评课报告        

评课:孙惠珍老师的《孟德尔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新授课

优点与特色:

总体评价: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做中学”的教学设计,完美地展示了师生的丰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等因素之后,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统计等方法,让学生联想、浮现当年孟德尔实验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生物学素质,又把教学内容渗透其中,表现了孙老师十分优秀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魅力。

具体评价:

1、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在讲孟德尔杂交实验假说时,让学生尝试亲自解剖豌豆花,去雄等操作,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过程。教师逐级引导,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后解决问题,让他们自主探究。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来体会假说,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了学生兴趣,将无形的知识与有形的活动相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40分钟的课堂中,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学生在带着问题探究,带着任务阅读,练习中发现规律。不论是概念的生成,还是遗传图解的书写,学生都参与其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学案设计合理: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把概念逐一详细归纳,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学案时,回顾概念,巩固知识点。

4、这里结合教学的具体过程来做一些分析: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教师呈现自己的家庭照,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儿子哪里像妈妈哪里像爸爸?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

教学环节上做了精心的设计:

(1)提供豌豆花让学生在观察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去雄了解杂交实验的操作。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为什么高茎和矮茎豌豆的后代一般不发生变化呢?→人工授粉如何操作?→如果把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会是怎么样的呢?→F1中只表现高茎,那矮茎就此消失了吗?F1中还有控制矮茎有关的物质吗?→F1自花传粉后是什么性状?→3:1是比例是偶然的吗?如何验证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呢?→性状是什么控制的?→它们在细胞中怎样存在?→它们是如何传递给子代?

(2)通过独特设计的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1.小杯中,应当放几种彩球?每种彩球多少个?2.两个小杯中的球的数量需要相等吗?3.如何确保随机组合?4. 抓取后的小球怎么办?

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杂交实验。

第三环节:总结回顾

回顾此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知识点。体会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几点感受

(1)教师不辞劳苦地安排了《豌豆花的解剖实验》,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学生能在亲自动手的过程通过对豌豆花结构的了解,真正理解了豌豆的自花传粉,自交,杂交,人工授粉等概念,效果比单纯的图片视频好很多。这节课给我们一个启发,“探究实验”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甚至是需要创造性的设计实施。

(2)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有效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特别是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数据统计,教师让每组的组长把本组的实验数据在EXCEL表格上输入时,马上就能显示出本班的实验数据及全级的实验数据,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建议与讨论:

1、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特别是名词术语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最后将所有概念一起讲,虽然便于学生对比理解,但对于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相关内容讲述各概念,并用副板书系统性逐步将各概念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显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2、我们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建议把非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删去,如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是否放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更合适。

3、如果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填写学案、完成部分习题并反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效果也许会更好。


二、评课:杨豪老师的《孟德尔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新授课

优点与特色:

总体评价:这节课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侧重知识铺垫和概念教学。首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身边的遗传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欲望;再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思维能力等因素,架设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重点在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整节课思路清晰,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具体评价:

1、教学情境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恰当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图文并茂;如展现黑人和白人生下斑马人的图片,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生生间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

2、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例如,在处理“相对性状”这一新的概念时,并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它的含义是什么,而是从日常概念入手,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3、具有“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既清楚学生现有的水平(学生具备减数分裂的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初步理解“性状分离”等十几个新概念),又清楚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分析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现象,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那么如何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呢?教师先通过预学案使学生在课前有目的的预习,接触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在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的情景中,理解新知识,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4、下面对具体过程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列举典型的实例,如不同颜色的牡丹花,黑人与白人的后代等,说明生物的遗传不遵循“融合遗传”的客观事实。设疑: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目标生成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预习,初步了解相关概念,为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留下时间。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查找概念,填写学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再强调理解关键点,最后用习题进行巩固。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让学生写遗传图解的环节。这样处理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是相比单纯听的情况,学生通过亲自画一画遗传图解,更有利于了解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二是学生在写图解时,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有效弥补了学生认识上的缺陷。

第三部分:总结学案

最后通过一些学案填空的小练习,指引学生回归教材,也有利于知识的落实和巩固。

其中有几点印象深刻:

(1)教师的基本素质表现得很好,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板书书写工整,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能及时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年轻教师的教学风采。

(2)注重学生规范性。例如,在遗传学符号的书写上,在遗传图解的书写上,教师都有意识的呈现学生在书写上存在的问题,规范学生的书写。

(3)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案导学,让学生能对本次课主干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有利于课堂的开展。


建议与讨论:

1、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比较少,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的程度较深,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可以适当给多些时间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生物学素养。

2、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以及分离现象解释”上,例如设“问题串”,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本节课涉及的遗传基本概念,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遗传学内容了,在学习孟德尔实验时,穿插解释就可以了。


三、课后反思

关于新授课高效课堂的标准,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我们也做了反思。新授课的高效性应体现在哪里?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我国学者叶澜也以“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为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课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两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风格,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但他们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

(1)清晰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口齿清楚不含糊,要点明确且易于理解,能较清晰地解释概念等。孙老师授课的抑扬顿挫,杨老师清晰标准的普通话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2)多样化教学:教师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而丰富教学且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中最有效的就是提问。两位教师充分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不约而同地使用问题串组织教学。

(3)任务导向: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而是在于教师,教师能否让学生参与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指标。孙老师设计了探究实验,杨老师的学案导学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四、论课: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实践化等途径提高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

让课堂情境化就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诸如故事法、问题法、视听法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实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生物课不应局限于生物学教学,还需要向其它学科扩展,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这也是生物学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学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说,把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高中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方面。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生物学课堂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实践化以研究、提升并优化教学,引起学生兴趣。从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生物学的社会需求来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从高层面认识生物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进而更好的学好生物学。

细致全面。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