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与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注: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或点击下载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模板

    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胡继飞

维度三“专业能力”主观题作业

提交者:余鸿彬     所属单位:普宁英才华侨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27    浏览数:2     

课程模块名称 

维度三(主观题):学案导学课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刚刚我观看了学案导学法的课堂实录和案例评析等内容,有所收获,所以趁着这股热乎劲,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记得当时选课的时候,我非常的郑重其事,认真地看了每一节课的介绍,也非常详细地考虑自己的自身情况,然后才确定了学科的科目,当时我看到学案导学法这样一个课题,我就想起了在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跟我们提前过这种教学方法,当时只是大致上有点了解,而这一次有机会来好好地学学,我是非常的期待。

    当时我看完了学案导学法的课堂实录,说实在的有些失望。首先,先说说这位老师的普通话带有很严重的地方口音,基本上一节课听下来,整个脑袋闹哄哄的,没听清楚什么,很多地方为了听清楚得重复几次来听,当然这可能跟录音效果有一定关系,还有它的视频清晰度,哎!真的不敢恭维啊。作为一个国家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是不是能够把视频做的好一点啊,这样一个听不清楚、看不清楚的东西,我们老师从中学习很费力啊。然后,一般上课之前得备课,我们会先把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先熟悉,并且根据知识的重难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根据一定的逻辑性,把这节课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组成我们一节课的主线。而说到这节课“DNA分子的结构”那在这方面的处理那就真是神了!一般像这种历史上由科学家根据一定的实验推理过程得出重要结论的课,我们都会让学生按照科学家的思路来重新经历这一个实验推理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家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而这位老师破天荒的用自己的思维来推理出结论,当然啦,科学家的推理一般是非常的严谨,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篡改的,比如里面说到一点: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模型之后,拿来了富兰克林的DNA衍射图谱一对比,发现一致之后就发表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明显跟历史史实不符!因为沃森和克里克是先根据富兰克林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才推算出DNA的结构模型。最后,说说这节课中所用的教具模型,我们一般使用教具模型的原则是,教具模型必须真实地反映事物真实的情况,而这节课学生所用的教具模型,叫我如何看出碱基是连接在五碳糖的第一个碳上,叫我如何看出磷酸是连接在五碳糖的第五个碳上,叫我如何看得出两个脱氧核苷酸是通过五碳糖的第三个碳与磷酸链接起来的?这样的一个结构模型真的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DNA的结构模型吗?对于上面的问题,学生真的能够知道吗?

好像说了很久,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结束之前,还是得说说重点,学案导学法。课堂里面有一环节,老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在一纸质上,完成一个填空型的板书总结,恩,这个倒还不错。学案导学法的形有了,而实又应该怎么做呢?真正的学案导学法时间安排上,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根据学案的问题和思路引导,阅读课本内容,自主学习一些知识重点,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形成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而老师在这其中,定位是什么?应该注意的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现在我还不是很清晰,接下来,还是得好好地学习啊,希望早日可以理解学案导学法,可以真正地在课堂上应用,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